本文轉自:北京晚報

“我們與很多相關企業都建立了合作關係,只需將你‘掛靠’進企業的高管層,就可以去進行E類人才認定”。據浙江日報報道,杭州一些所謂的“人才代辦”中介,大打“擦邊球”,明知申請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萬元“代辦費”後,就可通過運作幫助對方獲得杭州E類人才資格。令人喫驚的是,一家中介單月成交10餘筆訂單。

人才是決定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爲了招攬人才,近年來各城市打起了人才爭奪戰,紛紛提出優惠政策,吸引金鳳凰。代辦機構之所敢要30萬元,去代辦一個E類人才資格,就是因爲一旦獲得,當事人將享受到杭州市諸多人才政策紅利,包括直接落戶、租房補貼、購房搖號傾斜……合不合算,不言自明。而之所以選擇E類人才資格,是因爲其他的類別壓根沒有操作的空間,比如諾貝爾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都是透明的、公開的,難度之大,不可逾越。

從杭州市E類人才認定資格的看,設置時已經充分考慮到了“模糊地帶”,標準不可謂不嚴,比如在人才認定政策中有一條規定,在杭州市規模以上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即可獲得E類人才資格,但杭州市規模以上企業屈指可數。可這難不倒中介機構,竟然摸索出了掛靠進規模企業管理層的歪招。或許中介們還破解了杭州人才認定的其他密碼,在抖音、小紅書、閒魚等網絡平臺上:無落戶、社保年限等要求、快速獲得杭州“房票”、“紅盤”搖中率更高等人才代辦中介廣告比比皆是。

至於中介機構所說的途徑是否通暢、問題是否屬實,需要相關部門介入,徹查到底有哪些人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E類人才資格,又是哪些企業和哪些人拿了錢讓人“掛靠”。如果是中介撒謊,那就涉嫌詐騙,而要確有其事,那就已經不是在打政策的擦邊球,也不是簡單地鑽政策空子,而是明目張膽地造假,是涉嫌基於利益交換的違規違法。

與爲人才提供的政策紅利相比,人才評定機會的公平、標準的客觀、過程的公正更爲重要。通過非正常渠道評定的人才,不僅對真正符合條件的人才不公平,擠佔原本屬於人才的公共利益,而且污染了人才庫,破壞了人才引進的大環境。花錢“選”人才,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會帶來不可預期的破窗效應。

必須維護風清氣正的人才認定環境。8月15日,杭州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回應稱,針對“人才代辦”中介問題,已督促相關城區認真調查覈實,將嚴格依法依規處理。不管是騙局還是灰色產業鏈,都在被打之列。否則,就是把人才認定的部分資格,交到了中介手裏,由孔方兄來定奪。

(原標題:30萬元可“買”人才身份?人才認定不容中介上下其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