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舉辦的第一財經中國養老金融新發展論壇保險圓桌中,多位行業專家解析個人養老金制度下的養老金融新徵程,保險行業將面臨的機會和挑戰。

銀髮經濟疊加近兩年的一系列政策紅利,尤其是今年落地的個人養老金制度,使得養老金融正邁向全新的發展階段,這對於在養老行業中已深耕多年,並以管理長期資金見長的保險公司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市場。

但同時他們也會遇到來自其他金融機構的強烈競爭,保險機構如何在更加多元化的養老金融市場中發揮出自己的專業價值,助力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又如何通過養老賽道的佈局來形成保險公司自身的新增長曲線?

在8月17日舉辦的第一財經中國養老金融新發展論壇保險圓桌中,多位來自保險不同細分行業的行業專家針對上述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見解。他們普遍認爲,養老金融新階段下,保險行業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未來的養老金融領域中各個金融行業將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更多金融細分行業加入可以擴大這一市場,而保險公司可以憑藉在長期資金管理能力、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站穩腳跟。

保險業將有這些新趨勢

“對於保險行業來說,未來將會有很好的個人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機遇。”太保壽險前董事長徐敬惠在保險圓桌上表示。

隨着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深,近年來針對養老的政策發佈明顯加快。有媒體統計顯示,2020年國務院及有關部委出臺養老相關文件超過50份,省級/城市層面出臺文件和規劃、戰略等超過150份。而2022年個人養老金政策的落地,更是使得養老保障體系第三支柱發展加速。

燕道數科創始人兼CEO婁道永描繪了養老金融未來的廣闊市場。“整個中國的銀行儲蓄加銀行理財,總額接近100萬億元,其中有70%到80%產品期限在一年期及以內。假設其中有10%能夠轉化成有養老特徵的、符合國家引導的養老特徵的產品,那就是十萬億元的海量藍海市場。

面對十萬億級的市場,保險行業的養老產品和服務等會發生哪些趨勢性變化?

徐敬惠表示,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無論個人還是機構,對個人養老金融的業務越來越重視,所以將呈現出一個主體多元化、產品多類化、需求多樣化的市場;在養老金規範方面,則會呈現出長期性、穩健性、普惠性以及適當性的特徵;同時,養老保險也不僅僅是產品,更要有配套的服務,使得養老金的領取可以多樣化並與養老服務相銜接。

北大方正人壽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李平則認爲,如何規劃領取養老金、支付養老儲蓄基金的時點和多少均是需要專業籌劃的,所以養老需求會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養老產品的多樣化背後,養老長期資金如何做好資產匹配也變得愈發重要;同時,養老需求服務的人性化也將成爲未來養老金融中的重要方向。

除此之外,由於產品、參與機構的多元化,保險銷售方式在個人養老金制度下也會迎來巨大的趨勢性變化,每個代理人都需要成爲一位全方位的養老金融專家。“來自於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面對市場客戶的時候,不能僅僅只懂保險產品,還必須要理解其他金融產品,包括基金、證券、信託等各種各樣類型的金融產品。”同方全球人壽總經理朱慶國分析稱。

混業的養老金融行業,將“百花齊放”

在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由於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試點,保險業曾是唯一一個在第三支柱中擁有稅優政策的行業,但在個人養老金制度下,保險業的稅優壁壘會被打破,各類金融機構將會同臺競技。不過,相對於競爭關係,圓桌嘉賓普遍認爲未來養老金融將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而保險業在其中也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獨特優勢。

“我不認爲未來各類金融機構在個人養老金制度下是一個完全的競爭關係。”滙豐聆峯創投健康與保險企業方案董事總經理劉淵認爲,養老儲蓄產品、養老目標基金、養老保險等其實是在個人養老需求中承擔不同的角色。

朱慶國也認爲,養老金制度落實之後,參與的“遊戲方”多了,整個養老金市場會變得越來越大。對於在這個市場當中參與的保險公司來說,既可以是支付者,也可以是養老社區等的長期投資者,還可以是養老服務全產業鏈的鏈接者,更可以是保險服務產業鏈的大數據分析者。如此豐富的角色,意味着保險業在與其他金融機構同臺競技中實際上不是失去機會,相反會有更大的市場容量來參與。

“我認爲,在養老金融的下個階段應該是百花齊放,欣欣向榮。而保險公司將短期承壓,長期看好。“李平分析稱,從短期來看,保險在整個金融行業中份量並不算重,此次個人養老金制度下,基金、銀行都會涉足進來。以銀行爲例,無論其渠道、客戶資源,還是影響力在短期之內都會爆發力更強。所以短期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在這個市場裏一定面臨着巨大的競爭壓力。但從長期來看,無論是在市場成熟國家,還是在新型發展國家,從養老金的市場發展來說,第三支柱保險是當仁不讓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最終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落地之後,對於壽險公司的發展都會帶來10年,甚至20年的長期發展鼎盛時期。

而從不同保險業務角度來看,婁道永認爲,受到其他金融機構入局之後衝擊較大的應該是中短期保險業務的市場,但長期業務市場不受影響。“因爲長期業務的經營,無論是背後的精算技術、資產負債管理技術、包括償付能力等綜合監管體系,壽險顯然獨具優勢。另外,在老齡化之外,目前我國同時呈現少子化、家庭小型化的趨勢,由此帶來的服務社會化趨勢正是保險公司通過‘保險+健康管理+養老‘模式所構建的強勢領域,因此保險長期產品在個人養老金制度下必然存在不可替代的市場。”

徐敬惠則總結了養老保險在養老金融領域中的五大獨特優勢:養老保險相較其他金融產品更長的產品期限適合作爲居民的養老儲備;預定利率及複利模式可帶來確定性的保障;養老保險年金化領取可化解長壽風險;長期資金管理優勢及各種不同風格投資賬戶之間可進行選擇和切換;養老保險可與養老服務、醫養結合等結合。

保險公司如何切入養老金融市場?

事實上,在保險行業內部,對於養老賽道的佈局,競爭也非常激烈,衆多險企都把養老作爲一個重點的佈局方向。且佈局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有重資產或者輕資產,或者是輕重結合。怎樣的路徑纔是保險公司切入養老金融市場的正確“打開方式”?

徐敬惠稱,保險公司可從產品、渠道、客羣、資金管理、醫養結合、養老社區、長期照護等七大行業優勢方面提升自身能力,作爲養老金融市場的切入點。

朱慶國和李平則分別分享了同方全球人壽及北大方正人壽作爲中小險企代表切入養老金融的模式。朱慶國表示:“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優勢,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長處。對於我們來說,中小公司要發揮出決策比較快、反應比較靈敏、動作比較迅速的優勢,和整個養老產業、養老服務當中優質的、在養老服務領域頂尖的供應商進行合作。我們選擇走輕資產模式,是因爲這種模式相比養老社區而言更爲豐富多元,對於中小公司來說是非常好的機會點。”

李平則表示除了在產品端上發力之外,還將投資於社區居家養老和養老護理產業。

而從渠道來看,劉淵認爲,目前部分保險公司開展的“職域營銷”將大有可爲。“根據海外成熟經驗,企業員工在入職時就會被公司引導加入401K計劃,同時在這種財商教育中,員工也會自然地瞭解到有一些適合他們養老金的個人產品的補充。而國內一二線城市的大企業中,很多員工都是中產階級。如果更多地掌握B端客戶,通過B端的企業端,這些員工更能夠介入到二支柱(企業年金)或者是類企業年金產品,這也將有利於加強其關注三支柱產品對自身養老替代率的補充。我感覺這將成爲保險公司未來在養老金融渠道方面的突破。”

在婁道永看來,科技和數據在養老金融的推進過程中也顯得尤爲重要。例如,在養老金規劃方面,可以利用大數據來計算未來的個人養老金目標替代率和養老金缺口,從而清晰自己的養老目標、養老需求,完成養老金籌劃的關鍵一步。

對於民衆養老金籌劃,與會嘉賓建議,養老規劃越早越好,且需要諮詢專業人士,並根據養老目標和實際情況的改變做出動態調整和多種養老產品的組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