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劉佳 北京報道

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ATM二維碼存款業務就這樣漸漸消失在公衆的世界裏。

8月15日,中國建設銀行在其官網發佈關於停止ATM二維碼存款業務的公告。

公告稱,爲提升建行持卡客戶服務能力,前期建行在ATM自助渠道部署了二維碼存款功能。但由於業務調整,自2022年8月19日起,建行將關閉此項功能。

對於該項業務的關閉,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提到,此舉意在加強安全管理,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建行也表示“非常遺憾”,並感謝公衆的理解與支持。

“雞肋”的ATM二維碼存款

近年來,隨着手機銀行和二維碼支付的普及,多家商業銀行紛紛增設了掃碼存取款等功能,來提升客戶服務的能力。

無卡無折業務便應運而生。所謂無卡無折業務,是指辦理業務的客戶不攜帶銀行卡和存摺,就可以到銀行ATM自助機上進行現金存取業務的辦理。

《華夏時報》記者在北京朝陽區多家銀行營業網點走訪時發現,包括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徽商銀行等在內的ATM自助機上均有無卡無折業務。

不過,各家銀行在該功能的實際操作上又有不同。

農業銀行ATM自助機電子屏上雖顯示有無卡無折業務,但相關設備並不支持無卡無折存款。

徽商銀行的ATM自助機上雖有無卡無折存款,但點擊按鍵後卻讓輸入卡折號碼才能進行後續操作。簡言之,就是還需牢牢記住自己的銀行卡號或者存摺號才能完成業務的辦理,便捷程度稍顯遜色。

在工商銀行的ATM自助機上,《華夏時報》記者多次試驗二維碼存款功能,由於電子屏幕反光,眼看3分鐘倒計時即將臨近,卻仍未掃描成功。相對而言,這一功能反而並不比持卡客戶在辦理存取款業務上有更多優勢。

面對以上種種,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於當前整個市場來說,ATM二維碼存款功能可能僅適用於一些比較小額的特殊情況,現在現金使用頻率減少,用ATM進行二維碼進行存款,意義並不大。”

建設銀行網點內,受訪者亦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更多會選擇持卡在ATM自助機上辦理相關業務。在被問及是否會使用掃描二維碼來存取款時,受訪者表示,“不習慣掃碼,雖然是銀行的機器,但總感覺信息會泄露。”

據建設銀行公告,業務調整後,客戶仍可持該行銀行卡、選擇無卡無折存款服務或開通“刷臉辦”服務功能辦理ATM存款業務。

建設銀行相關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稱,目前僅關閉的是二維碼存款功能,取款功能還可以正常使用。在介紹“刷臉辦”功能時,工作人員表示,如果之前在櫃檯留存過面部識別信息,則不需要二次開通。無卡無折客戶在ATM上進行存款操作時可以選擇該功能,系統識別後將引導客戶進行後續業務的辦理。

兼顧創新與風控

建設銀行並非第一家宣佈停止二維碼存款業務的銀行。近年來,多家商業銀行在全國或部分地區均有取消該項業務的先例。

究其原因,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中心副教授王鵬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關停該業務一方面是技術和應用的探索,另一方面該項業務本身市場佔比較小,安全性與合規性較差,需要進行調整。

江瀚也持有同樣的觀點,“關閉該項功能是很正常的現象,至少從風險的角度來看,二維碼存款相對而言在實際應用上需求量較低,維護成本較高”。

儘管科技創新在金融領域不斷推陳出新,但銀行追隨“潮流”是否會顧此失彼?

博通諮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實際上金融的發展就是一部科技的發展史,金融正在隨着科技的進步而更加普惠。只是在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風險的平衡和監管。

“如何平衡,關鍵點在於持續的查漏補缺,在現有科技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根據可能出現的漏洞完善體制和機制設計。”王蓬博如是說。

王鵬則表示,技術創新、監管創新和風險是共生的關係,“技術創新領先於監管創新,但在技術創新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帶來新的風險,因此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出現新風險或者說一些創新導致了新業務沒有很好的收益,就認爲科技創新不適用。”

“歸根到底還是要把握一個度。”王鵬表示,在安全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機構應加強新技術、新業務的研究,並提前做好相關的預警和演練測試。

談及ATM自助機未來發展,江瀚預測,整個ATM的業務都會是下滑趨勢。“未來在相當程度之上,ATM存取款業務是否還有需求量,都會是一個未知數。中國ATM產業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市場競爭。”

據央行8月2日發佈的《2022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ATM機共有93.67萬臺,較上季度末減少1.11萬臺。全國每萬人擁有ATM機具6.63臺,環比下降 1.17%。

在記者走訪時也發現,大多數銀行ATM自助機僅保留1-2臺正常使用,其他對應窗口則用宣傳頁進行遮擋。

與熱情的銀行大堂經理相比,ATM自助機黯然失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