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輔助生殖將逐步納入醫保 北醫三院專家解讀新規

近年來,我國每年人類輔助生殖各項技術類別總週期數超過100萬,出生嬰兒數超過30萬。輔助生殖幫助大量不孕症羣體達成了生育願望。

最新公佈的《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將輔助生殖寫入其中,包括逐步將適宜項目納入醫保支付、推進輔助生殖技術制度建設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助理、生殖醫學科主任李蓉介紹,這些舉措將減輕患者就醫負擔,提高其治療積極性。

不過她也坦言,輔助生殖針對的是有意願的不孕症羣體。對整體人羣來說,仍需綜合支持政策來提高生育意願。

輔助生殖項目將逐步納入醫保

近日,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等17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作爲自費項目的輔助生殖技術或將被醫保覆蓋。

文件提出,指導地方綜合考慮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範性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範圍。

“對於有需求的患者來說,降低了治療費用,治療的積極性會有所提高。”李蓉介紹道。自費試管嬰兒的價格在2萬-3萬元一次,每3個月左右可以進行一次,而根據之前的研究,做一次的平均懷孕率在50%左右,粗算分娩一例活嬰的費用在10萬元左右,隨着治療水平逐步提高或將來納入醫保,患者的經濟壓力可以進一步減輕。

事實上,個別地區已有相關嘗試。

今年2月,北京市醫保局會同北京市衛健委、北京市人力和社保局下發《關於規範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提及了輔助生殖相關技術的定價與報銷問題。

李蓉介紹,由於多種因素,最終十多項輔助生殖項目納入了醫保丙類,患者雖仍自費,但相比此前的備案制,這些原先在各醫院價格不一的生殖輔助項目定價得到了統一。

“這次指導意見中提出了利好政策,可能還需要各地根據醫保的結餘情況等進行調研,看能覆蓋多少輔助生殖的內容。還有一個問題,目前很多醫保項目全國聯網,異地就醫的情況如何處理,譬如說北京覆蓋16項、河北覆蓋10項,河北的病人來北京看病,相關費用如何支付,這也需要考慮。”李蓉說。

全國性輔助生殖質控細則今年底出臺

除醫保外,《指導意見》還提出,指導推動醫療機構通過輔助生殖技術等手段向羣衆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推進輔助生殖技術制度建設,健全質量控制網絡,加強服務監測與信息化管理。

2019年12月,我國成立國家輔助生殖技術質量管理專家組,專家組辦公室設在北醫三院,組長由北醫三院院長喬傑擔任。

李蓉介紹,輔助生殖有較高的技術和准入門檻,一般要求三級醫院、產科保障定點醫院才能實施。根據前期調查,我國已有二十多個省份成立了輔助生殖技術的質控中心。各地在實施的細節上存在差別,因此有待建立全國統一的質控監控數據和管理細則,這項工作正在進行,計劃在今年底完成。

“緩解出生率下降 核心在於提高生育意願”

1983年,中國大陸第一例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成功,1988年首例試管嬰兒誕生。此後,各類輔助生殖技術快速發展,技術水平逐步提高。

根據《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告(2019)》,截至2018年底,中國經批准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497家,經批准設置人類精子庫的醫療機構26家。近年來,每年人類輔助生殖各項技術類別總週期數超過100萬,出生嬰兒數超過30萬。

“按照這個比例算,去年我國出生人口1062萬,其中受益於輔助生殖的人口占到3%左右,這和發達國家3%-5%的比例是差不多的。”李蓉說。

不過她也坦言,輔助生殖雖然讓許多夫妻獲得了孩子,但醫療技術能幫助的,仍然是有生育意願的不孕症羣體。在臨牀上看,近年來不孕症發生率雖有走高趨勢,但生育人口減少,輔助生殖的需求量基本穩定,沒有因人口政策的調整出現快速增加。

“出生率下降是綜合問題,核心在於年輕人生育意願的下降,沒有意願,一切也無從談起。”李蓉表示,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解決生育的後顧之憂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此次出臺的《指導意見》也就住房、托育、教育、就業權益等多方面做出了規定,希望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