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交匯點新聞開設的“首頁看點”欄目,每天通過關鍵詞,爲您推薦最及時的新聞資訊、最重要的熱點事件、最值得銘記的人和事。今天,我們推薦的關鍵詞——演藝行業成績單。

疫情“考驗”演藝行業,也打開了轉型升級的新空間。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21全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從區域來看,江蘇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績單。演出場次方面,江蘇緊隨上海、北京之後,位列全國第三;在票房收入方面,江蘇則領先上海、廣東,位居榜首。本期《文藝週刊》對話了四家江蘇文藝院團的院團長,聽聽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爲。

不斷連接,用“交響樂+”弘揚傳統文化

院團:省交響樂團

副團長:王志強

小劇場正在蓬勃發展,省交響樂團最近也做了自己的嘗試。結合誕生於古都金陵的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做了一部穿越器樂劇《琴遊中西》。“我們帶着主創參觀南京博物院,去看這幅畫的數字模擬版,請專家給我們講述這幅名畫的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最後我們的劇本就是以畫爲穿越載體,講述了古典樂器和民族樂器從鬥琴到融合的故事。”省交響樂團副團長王志強說。

中西合璧、融合創新也是江蘇省交響樂團自己的發展故事。近年來,他們積極投身中國歌劇《運之河》《鄭和》《鑑真東渡》《拉貝日記》的創作,把中國故事、江蘇聲音帶到海外,又以“金陵交響”“大江南”“大運河”爲主題,屢屢發出交響之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個寶藏,我們希望可以通過交響樂這個載體,不斷進行挖掘和捏合,用更國際、更新穎、更當下的方式,使之煥發時代光彩。”

王志強告訴記者,他們除了今年新創的《蘇風戲韻》將江蘇戲曲的七個劇種與西洋樂“混搭”外,還首次嘗試把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杖頭木偶和經典交響樂《彼得與狼》進行了嫁接。“孩子們對木偶交響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全場上座率達到了95%。”跨界合作的市場認可度讓王志強信心大增。

包括崑劇《瞿秋白》等,越來越多的藝術表演形式,通過和自帶氛圍感的交響樂團合作,提升觀衆觀看演出時的在場感和表現力。在王志強看來,除了以伴奏的形式參與到這些合作中外,交響樂團自身也要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在高質量、持續不斷地打造交響樂音樂季品牌外,也要不斷進行思維升級,以更多創新的方式,與觀衆產生更多的連接。

疫情之後,演出市場受到影響。對於交響樂團這種動輒七八十人編制的大塊頭來說,大範圍的移動變得尤爲困難。“樂器運輸、人員住宿都是問題。受疫情影響,3至6月份我們共取消或延期22場。”王志強說。

深耕本地市場,成爲必然的選擇。但大劇場、大型演出的數量是有限的。王志強就“打散”樂團,鼓勵演奏員們研究自己喜歡的事,然後自由組合成“小分隊” 進行演出。比如,《影音留痕》就是我們的倍司根據經典影視劇的插曲,做的一場小編制室內樂,用絃樂配上手風琴、打擊樂、鋼琴,包括樂團其他自由組合的《新派中提琴專場》等,均獲得較高上座率和網上好評。

談到未來的打算,王志強表示,省交響樂將守正創新,用更多的好作品推動交響樂中國化,中國交響國際化。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潔

勤學苦練,講好根深葉茂的南京故事

院團:南京市話劇團

團長:常小川

“這段時間,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轉場,手上同時有7個戲在演,第8個今天又建組了……”8月16日上午9點,記者走進位於新街口的南京市話劇團排練場,正碰上《小西湖》(暫定名)的建組大會。忙活了好一陣子,團長常小川才擠出時間接受採訪。

成立於1960年的南京市話劇團,目前已經發展成爲活躍在中國話劇舞臺上的生力軍,排演了一百七十餘臺舞臺劇目。近年來,他們先後排演了《楓樹林》《民生巷11號》《雨花臺》《鴿子》等多部大型劇目,並多次榮獲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

“挖掘本土文化內涵,講好南京故事,是我們團一直以來延續的傳統。”常小川介紹,將南京老城更新的新樣本——小西湖片區改造搬上話劇舞臺,是今年劇團藝術創作的重中之重。

這兩年斷斷續續發生的疫情,壓縮了劇院演出的時間,但也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劇團的轉型和升級。對於南京市話劇團來說,改變也在慢慢發生。

“去年,我們和專業的院線以及文化公司合作,將同名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搬上話劇舞臺,是我們團商業市場探索的第一步。”常小川說,文藝院團長於文藝創作,卻往往不懂營銷,打通上下游的新合作模式可以整合各自的優勢,讓劇目走得更遠。以《人間正道是滄桑》爲例,在全國巡演中因爲曾黎、王志堅、王勁松等明星的“引流”,該劇取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

最近,在南京雨花劇場駐場演出的沉浸式紅色戲劇《代號1921》火成了一種現象。而該劇也是南京市話劇團多元發展的另一種嘗試。常小川透露,團裏演出的劇目多,任務重,不可能“駐場”,於是他們打造了一個演出的模板,然後採用項目制的方式簽約了一批演員,由他們“複製”模板進行常態化演出,隔段時間團裏再派人去做些指導。

“劇團開始‘兩條腿走路’,但目標一樣,就是不斷往前!”常小川說,無論是主旋律的創作,還是走市場化的路線,他們做任何一部戲,都是奔着精品去的。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潔

傳承創新,讓崑曲永葆青春和活力

院團:江蘇省崑劇院

院長:施夏明

8月13日晚,原創革命題材崑劇《瞿秋白》作爲2022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的開幕大戲,在崑山震撼上演,施夏明飾演的瞿秋白再度感動全場觀衆。人們驚喜發現,崑劇現代戲創作的禁區似乎正在被打破,古老崑劇正不斷獲得時代氣息和現代藝術的滋養,得到創新性發展。

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這看似對立卻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極,恰好是江蘇省崑劇院的真實寫照。

“2020年初,新冠疫情來勢兇猛,蘭苑週週演、南博老茶館、周莊古戲臺等省昆常態化演出被迫暫停,已經接洽好的許多大型商業演出項目也都無法推進。這對省昆來說損失慘重,於我而言更是來了個措手不及。”2020年初,剛剛開始主持工作的施夏明就遇到了老天給的重大考驗。

施夏明和崑劇院同事們很快就折騰出一些水花:

蘭苑時光機——把蘭苑週週演以往的錄像資料拿出來在線播放,就像坐上時光機回到蘭苑看演出。該項目將蘭苑摺子戲演出推上“雲端”,大大促進了崑曲的傳播與推廣。

春風上巳天·雲看戲——省昆聯合石小梅工作室推出四場精品演出,並嘗試付費直播,共籌集資金近四萬元,悉數捐往武漢協和醫院,成爲全國疫情期間首個付費直播的戲曲演出;

2020年,江蘇省崑劇院創排抗疫題材崑劇《眷江城》,施夏明領銜出演劇中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生劉益朋。該劇更以其對崑曲虛擬性、程式化本質特色的堅守,獲得了業界的高度認可。隨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之際,省昆又創排了革命題材崑劇《瞿秋白》。

“傳統是根,我們一切的探索實踐都是基於對傳統的紮實傳承和積累上的。”施夏明說。今年,省昆迴歸古典題材劇目的創作,啓動了傳統戲《蝴蝶夢》的新編復排。與此同時,蘭苑劇場也一如既往地上演着崑劇經典摺子戲,只不過,如今這些面孔變得更加年輕,略帶稚嫩,他們就是2020年8月入職的“昆五代”,省昆最新鮮的血液。

“如何留住這幫孩子,讓他們能夠定下心來,全身心投入到崑曲事業中去,是我眼下最放在心上的一件事情。”施夏明坦言, “孩子們還很稚嫩,處於藝術積累的階段,演出就意味着必須要面對觀衆的檢閱和評價,批評的聲音一定會有,但是我想,這羣孩子就像雛鷹一樣,如果不教會它飛翔的話,它永遠也不知道怎麼飛。”

施夏明表示,當年昆四代畢業時,一部大戲《1699桃花扇》攏住了大家的心,也向觀衆推出了一代崑曲新人,如今他也很想爲“昆五代”打造這樣一部戲。“崑曲不應該只在正當年的演員身上綻放華彩,我們必須重視傳承,重視對下一代的培養,只有這樣崑曲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薪火相傳。”

緊貼人民,縣級小劇團創造戲劇界“漣水現象”

院團:漣水淮劇團

團長:翟永軍

16日晚,漣水淮劇團抖音直播室裏一片熱鬧,兩位演員一邊向觀衆科普着淮劇知識,一邊輪番表演唱段。400多位觀衆在線,點贊量已衝至10萬多。漣水淮劇團團長翟永軍激動地表示,這個形式特別特別好,每週二、四直播,每次直播兩小時,演員們兩人一組輪番上陣,不僅可以宣傳推廣淮劇,還可以提高大家的基本素質和藝術水準,權當是在練功了。

接地氣,是團長翟永軍給人的感覺,更是他所帶領的漣水淮劇團賴以生存的法寶。

四年前翟永軍接任漣水淮劇團團長之時,團裏剛憑藉一部《留守村長留守鵝》獲得江蘇省文華大獎,並參加全國基層院團匯演。雖然一系列榮譽接踵而來,但團裏的現狀並不樂觀,演員大都50多歲面臨退休,人員工資也只能按70%發放,團裏連個像樣的排練場都沒有。如何破冰,走出困境?翟永軍十分堅定:“一個劇團,不搞戲,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了好戲,劇團才能翻身,咱們演員也才能挺直腰桿。”

怎麼搞?劇團從《留守村長留守鵝》的成功中敏銳覺察到,演好農村戲,講好身邊故事,纔是一個基層院團最正確的選擇。於是有了2019年的《村裏來了花喜鵲》,一個生動的文化扶貧故事被搬上舞臺。2021年5月,“黨員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哎呦,我的憨哥哥》首演,專家一致認爲“這是接地氣又緊貼時代脈搏的主旋律作品”。

連續幾年,多部作品數次獲獎。一個縣級小劇團,創造了戲劇界的“漣水現象”。正是因爲緊貼人民羣衆生活的創作,纔有了劇目的成功,而劇目的成功又帶來了劇團生存環境的改善。

翟永軍告訴記者,如今劇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縣裏給劇團劃撥了一棟2600平方的小樓,並撥款裝修改造,如今我們團是辦公、倉儲、小劇場、排練場一應俱全。曾經職工沒有房補、績效工資和公積金,如今陸續都補全了。今年,劇團委託揚州藝校代培的10名小演員即將回團實習。”

作爲基層院團,漣水淮劇團的接地氣還體現在每年承擔着衆多基層演出。120場送戲下鄉和惠民演出、非遺教學、戲曲進校園……今年夏天由於疫情耽誤了演出,我們就把傳統戲的復排安排上,全團演員頂着高溫,在排練場奮戰了兩個多月,恢復了《牙痕記》《趙五娘》《探寒窯》《天要下雨娘要嫁》等不少古裝傳統戲。

面對未來,翟永軍信心十足, “目前,基層黨員三部曲之二正在採風收集素材,預計明年上半年可以和觀衆見面。基層院團想要搞一個精品力作確實很不容易,會面臨人才、經費等各種問題,但是我們有信心。只要有好的劇目,我們一如既往地向前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