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記者 彭妍

近期,多家銀行和理財子公司發佈公告,提前終止旗下的理財產品。《證券日報》記者對相關信息梳理後發現,今年以來,已有多隻銀行理財產品公告提前終止運作。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導致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的原因很多,比如,業績不達預期、規模嚴重縮水、存在合規風險、產品線調整等。就今年的情況來看,大多數還是由業績因素主導。受今年資本市場大幅波動影響,很多銀行理財產品淨值表現大幅低於業績基準,若後續追趕無望,爲了避免出現大量的客戶投訴、因產品大量贖回導致理財產品規模大幅縮水,銀行可能會選擇提前終止相關理財產品的運作。

業內人士認爲,在理財產品淨值化管理模式下,如何通過提高投研體系建設,減小市場波動給理財產品收益造成的負面影響,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引導投資者理性看待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及回撤現象,是未來銀行在理財領域面對的較大挑戰。

多家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資管新規發佈後,銀行理財產品全面向淨值化轉型。進入2022年以來,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已完成整改,投資者明顯感受到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帶來的影響。尤其是今年3月份,受國內外權益市場短期大幅調整影響,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甚至出現跌破淨值現象。

在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跌破淨值後,不少銀行理財產品開始提前終止運作。記者對相關信息梳理後發現,近兩個月以來,包括信銀理財、農銀理財、盛京銀行、日照銀行、浦發銀行中原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或銀行理財子公司已將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

7月18日,農銀理財發佈公告稱,計劃於8月24日提前終止“農銀同心·兩年開放”價值精選第1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新客新資金專享)。在調整之前,該產品計劃到期日爲2030年8月26日。

8月5日,信銀理財發佈關於信銀理財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15號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公告。公告稱,經審慎評估,公司決定於2022年8月9日提前終止本理財產品,同時關閉2022年8月9日的申購和贖回交易。在此之前,信銀理財已於7月份提前終止了多隻固收類理財產品,包括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11號理財產品、12號理財產品、9號理財產品,以及固盈象固收穩健半年定開1號理財產品等。

此外,盛京銀行旗下的“添益系列理財產品”近兩個月也有多隻固收類產品宣佈提前終止。浦發銀行也有一隻“鑫盈利系列546天純債6號”固收類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招銀理財、杭銀理財、浦發銀行、渝農商理財、日照銀行等也出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近期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中,大多爲固收類產品,從風險等級來看,以R2、R3級爲主。對於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多家銀行在公告中均有所提及。記者對相關公告梳理後發現,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由於後續存在不可控市場因素,提前終止產品比維持產品運作更有利於保護產品持有人的權益;二是在存續規模不大的情況下淨值波動較大,未達到業績基準且差距過大,導致大規模贖回情況發生;三是避免因管理規模下降造成投資損失。

談及各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陸續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的現象,北京一家國有大行的理財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伴隨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的逐步推進,理財產品的淨值隨市場行情波動、出現產品提前終止的現象會越來越多,這都屬於正常現象。綜合考慮客戶訴求、經營成本、投資收益等方面因素,銀行方面通常會將那些業績表現不佳、淨值波動較大、管理資產規模較小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表示,提前終止理財產品運行,能夠及時調整銀行理財業務,將時間和精力聚焦在更有價值的工作內容上。但銀行方面也要做好對投資者的解釋說明工作,通過相關渠道及時披露產品運行情況,與客戶及時溝通。此外,銀行方面還要總結產品運作過程中的經驗及教訓,如果旗下理財產品頻頻提前終止,既可能影響到投資者的體驗,也可能會對投資者心目中的銀行品牌和口碑造成負面影響。

搶佔理財市場還需內外兼修

2022年,銀行理財市場進入全面淨值化管理的新階段。面對新的理財環境,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怎麼做,才能在理財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薛洪言認爲,首先要增強銀行理財產品的吸引力。這需要銀行理財產品要有足夠高的收益回報,爲此增配權益資產是大勢所趨,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研能力較弱又是客觀現實。因此,短期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主要通過配置券商資管和公募基金等專業機構的產品來間接投資股權資產;中長期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逐步夯實自身投研體系,增強主動配置權益資產的能力。其次,從投資者角度看,購買銀行理財的投資者風險偏好普遍較低,對淨值波動的承受能力較弱,後續銀行發行的淨值化理財產品應着重在降低淨值波動、提升持有體驗上多下功夫。

“今年上半年,因資本市場波動加大,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回撤,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跌破淨值,影響了投資者的體驗。這也對理財機構的產品設計、銷售、投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理財產品淨值化時代,需要理財機構提高投研體系的建設,在保證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同時,儘可能地降低淨值波動,以滿足投資者“厭惡風險”的理財需求。同時,要做好投資者適當性匹配和投資者教育工作,將淨值化理念植入人心,引導投資者客觀看待、逐步適應理財產品的淨值波動。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在很大程度上與投資人理財觀念沒有轉變存在一定關係。明明認爲,除了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合理引導投資者預期之外,理財機構想要留住投資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理財機構要建立起完善的投研體系,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降低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另一方面,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要明確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千萬不能貪圖高收益而選擇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其次是要拋棄以往的剛兌思維,接受淨值波動和回撤的事實,充分認識到“買理財也有可能會虧本”的現實。

薛洪言表示,在理財產品淨值化管理模式下,投資者簡單依靠業績基準高低來挑選理財產品的策略會逐步失效,投資者應逐步調整心態,正確面對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加大的現實,基於自身風險偏好挑選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如果難以接受理財產品淨值的波動性,購買存款類產品或許纔是更適合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