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夏天異常難熬。高溫天氣從6月開始,到8月仍未消退。

陳平(化名)的家鄉湖北宜昌,已經超過20天沒有降雨。幾年前,陳平返鄉創業種了一片橙子林,8月,拳頭大小的橙子需要雨水滋潤的時候,但由於乾旱,他對橙子的生長狀況非常擔心,“可能會品相不好,水分不足,將來就是成熟了也不好賣不出去。”

他父母還承包了80畝水稻田,在高溫的炙烤下,田裏到處都是一指寬的裂縫。陳平的父親很焦慮,最近借來了一臺小型抽水機,每天晚上從附近的小河裏抽水灌溉稻田。由於這臺小電動抽水機功率太小,抽水量也很少,經常是頭一天灌滿水的稻田,到第二天又幹涸了。

8月12日,中央氣象臺發佈了歷史上首個高溫紅色預警。截至8月17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6天發佈高溫紅色預警,也是連續第28天發佈高溫預警。

根據中國氣象局預警,預計未來10天,四川盆地、江漢、江淮、江南等地仍有持續性高溫天氣。水利部則於8月15日發佈消息稱,當前,長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7~5.7米,均爲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部分地區小型水庫蓄水嚴重不足。

水利部稱,7月份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4成,爲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江河來水也偏少2到8成。

持續高溫少雨天氣使得長江流域旱情快速發展。陳平家所在的宜昌市遭遇旱災,據宜昌市人民政府網站消息,截至8月11日,持續高溫和乾旱天氣造成宜昌市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24萬畝,成災面積17.52萬畝,絕收2.7萬畝。其中,玉米、紅薯和柑橘受災最重,全市農業經濟損失達2.4億元。

湖北省大部分地區也不同程度出現旱情。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一段時期,湖北省大部仍將以高溫晴熱天氣爲主,旱情可能加劇發展,抗旱形勢日趨嚴峻。經研究,湖北省水利廳已於8月11日14時啓動水旱災害防禦抗旱Ⅳ級應急響應。

不止是湖北省,江西省已有58個縣(市、區)出現中度及以上氣象乾旱;重慶市已經出現7條河流斷流,1座水庫乾涸,農村供水35.8萬人受影響。安徽省桐城市由於掛車河斷流,沿河稻田普遍受旱;而在重慶,據澎湃新聞報道,城口縣的供水水源,僅能滿足縣城人口10天左右的用水需求。

“今年,長江流域的乾旱程度和乾旱的影響範圍都是歷年少有的,很多氣象水文站點的數據,都突破了歷史極值。”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張奇向界面新聞介紹,高溫乾旱明顯導致了湖泊生態環境的惡化,湖泊少水引起污染物濃度增加,高溫可能促使浮游植物的大量生長。

張奇介紹,長江中下游地區本身人口密集、社會經濟高度發達,乾旱缺水的影響範圍將非常廣泛,除了人畜飲水、農業灌溉用水外,“乾旱引起的長江干流、支流和重要湖泊儲水量的減少,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到航運、國家水網的正常運行,比如南水北調工程。” 

界面新聞梳理資料發現,8月以來,湖北武漢、江蘇南京、安徽合肥等多地已發出倡議,要求工業企業錯峯用電、節約用電、讓電於民。據長江證券日報報道,8月份以來,三峽水庫出庫流量同比減少了17.25%,水電出力由豐轉枯造成了電力供需趨緊。

作爲我國水電供給第一大省,四川省水電資源的供給量佔全國總量21.2%,也是“西電東送”的重要輸出端。但據四川省伏旱地方監測標準,四川省內有101縣站出現伏旱,8月以來,仍有45站旱情在持續和發展。8月11日,四川省將抗旱應急響應從IV級升級爲III級,省內多地不得不發佈緊急限電公告,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8月11日,水利部網站發佈消息,針對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6省(直轄市)啓動乾旱防禦Ⅳ級應急響應。同時,水利部表示將針對重點旱區逐流域提出調度措施,並提前謀劃三峽、丹江口等51座主要水庫調度,爲抗旱儲備水源。8月15日,據應急管理部網站消息,針對長江流域部分省份旱情可能進一步發展的情況,國家防總要求各地要加強水量調度,做好水源優化配置,保障羣衆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目前,國家防總辦公室已派出工作組赴四川等地指導抗旱工作。

四川省水利廳從事防汛抗旱相關工作人員對界面新聞介紹,根據水利部門安排,四川省將遵循“先生活後生產”的原則,先保證人畜用水。“目前飲用水基本能夠保證,老百姓喝水沒問題,但是生產用水,比如農作物的生產可能就不能完全保證,特別是在沒有水源的地方。”該工作人員說。

該工作人員介紹,保證居民用水的措施主要分爲三類。第一類是有自來水管網延伸的地方,水利部門通過調度措施,保證自來水的集中供水。第二類是對於分散供水的地方,比如幾戶人家從一個泉眼自己拉水管用水的,水利部門就幫助另找水源。“如果找不到水源,我們優先鼓勵自救,比如說自己開車到隔壁村取水等。”該工作人員說。第三類是沒有水源的村莊,主要是針對老弱病殘留守的家庭,則通過消防人員送水上門的方式給當地供水。

張奇認爲,如果未來10天內沒有明顯的降雨過程,長江流域乾旱態勢還將進一步擴大。“需要連續的、明顯的降雨過程才能緩解乾旱。如果降雨量達不到一定程度,不足於緩解流域水分的嚴重虧缺,乾旱仍得不到有效緩解”,張奇說。

張奇曾對長江流域的乾旱事件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長江流域1979-2012年間共發生了29次水文乾旱事件,平均持續時間爲7.5個月。

張奇介紹,水文乾旱是指河流、湖泊的儲水量偏低,導致水分短缺的現象。今年夏天,極端高溫少雨天氣引起了長江流域的氣象乾旱,而持續的氣象乾旱又誘發了嚴重的水文乾旱。

“2000年以來,長江流域儲水量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張奇介紹,一方面是因爲氣候變化明顯,流域降水較少、氣溫較高;另一方面是人類活動明顯增強,包括經濟社會的用水量增加、水電的開發等等。另外,張奇還研究發現,以洞庭湖、鄱陽湖爲代表的湖泊,相對於早期,湖盆容積都明顯變小,調蓄能力變弱,蓄水量也隨之降低。

對於應對長江流域乾旱問題,張奇認爲,“最主要的是尋找合適的水源,目前乾旱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確保民衆生命健康是最重要的。從長遠來看,也需要建設應急水源地,使其能在發生極端水文事件情況下啓用。”

張奇說,從常態化視角看,加強對長江流域河流、湖泊、水庫的科學管理是必要的,“目前,長江中下游河湖阻隔現象明顯,水系破碎化程度很高,導致流域總體調蓄功能變弱,季節性雨水的調蓄效應不佳。有雨的時候水很難儲存下來,沒雨的時候,河湖儲水量又不能保障我們的生態、經濟生活用水。”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