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網

全新沉浸式駐場演出作品音樂劇《熊貓》於8月18日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熊貓劇場上演。

熊貓IP再造:打造成都城市新名片

音樂劇《熊貓》是由中國著名音樂劇製作人李盾傾情打造,由著名編劇、導演周可、著名作詞家梁芒、韓國著名作曲家張少瑛等國內外頂尖行業人才攜手呈現的全新舞臺力作。

該劇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之先河,是中國首部熊貓主題駐場音樂劇。出於對駐場演出的本土化需求、受衆的多元化程度等諸多方面的綜合考量,主創團隊選擇運用“高概念”的敘述和想象,讓整部作品不僅有着奇幻絢爛趣味十足的外殼,又不失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深刻的人文哲思,是一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舞臺佳作。

大熊貓作爲中國的國寶和成都的名片,同樣也是深受全球人民喜愛的“世界級IP”,本身就蘊藏着巨大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從電影到潮玩,國內外對於熊貓這一文化符號的表達可謂恆河沙數。音樂劇作爲一門集歌、舞、劇爲一體的綜合舞臺藝術,在世界範圍內擁有極高的市場接受度,《熊貓》作爲中國首部熊貓主題駐場音樂劇,植根於成都城市肌理與中國傳統文化沃土,不僅能夠出色地再生出真正讓中國觀衆有文化認同感的熊貓IP藝術作品,還將憑藉國際化的藝術語言,打破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引起全世界觀衆的共鳴。

疫情以來,國內遊的內循環已然開始打開,成都作爲國內網紅之都,旅遊客羣更爲年輕化、潮流化,而作爲這樣的一座魅力都市,自然需要一部符合城市氣質的旅遊演藝作品。音樂劇《熊貓》將以打動人心的優質內容爲基石、以跨界融合推動IP持續增值,佈局熊貓IP全產業鏈,構建具有持久生命力和超高辨識度的世界級超級IP,從而實現以熊貓IP作品反哺熊貓故鄉,成爲中國熊貓整體IP開發的潮流演藝的組成部分,也成爲成都城市文化新名片、四川文旅新地標。

樹立文化自信:營造有溫度有深度的精神家園

音樂劇《熊貓》講述了一個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和諧共生的故事。劇中五位熊貓勇士分別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仁愛、力量、謙遜及信仰,他們於逆境之中保持積極樂觀、包容開放的心態,團結一心將獨守地心的叛逆少年龍降服並治癒了龍的“貪嗔癡慢疑”,最終成功守護了我們美麗的家園和整個星球。

正如劇中的熊貓勇士們共同守衛着我們美麗的星球,音樂劇《熊貓》也意圖全力營造一個屬於中國人的有溫度有深度的精神家園。用“熊貓”在國際旅遊具有超級知名度的中國符號進行創作,也是傳播中國故事與善意的文化輸出。

從文化深度來看,音樂劇《熊貓》回望歷史,開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之美、思想之美、意韻之美,從概念立意、角色策劃、場景打造到配飾妝容無一不脫胎於中國傳統文化,而又通過青年藝術家現代的、多元的藝術表達煥發傳統文化的全新生機,這對於音樂劇和文旅演出來說都是一次難能可貴的突破。

從人文情懷來看,音樂劇《熊貓》正是基於對可持續發展觀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深入理解,從保護自然生態這一角度切入,通過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藝術表達,鋪展開一幅萬物有靈休慼與共的詩意畫卷。劇中性格各異的熊貓勇士,以及羚牛、金貓、金絲猴、孔雀、林麝等珍稀動物,生動地展現創作團隊對生物多樣性的尊重和對生命的敬畏。當我們隨着劇中的萬物生靈一路同行,守住了美麗家園,找回了綠水青山,一顆萬物和諧共生的種子也將在心中生長。

製作人李盾曾爲音樂劇《熊貓》寫下寄語:“用一首歌愛上熊貓,用一段故事感受成都的安逸,用一部音樂劇講好一箇中國故事。”相信《熊貓》將會在成都搭建起以中華傳統文化爲養料的全新文化陣地,通過講好熊貓故事、講好成都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

助力文化傳承:讓西南非遺煥發嶄新活力

紮根於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音樂劇《熊貓》,自四川特色人文土壤中汲取養分,以幽默生動的表達體現着川人樂觀豁達的態度,作品融合了川劇、川味嘻哈和川派雜耍等大量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元素,還融入了布偶戲、竹編技藝、自貢彩燈、武術和太極等異彩紛呈的非遺文化元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可傳承、可再生的寶貴財富。在文化變遷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一直在探尋存續於當今社會的方法和挖掘潛在的商業價值。音樂劇《熊貓》在尊重非遺文化活態流變的基礎上,將部分極具代表性的西南非遺藝術有機融入到作品細節之中,別具匠心地完成了非遺藝術的應用與煥新,比如在角色“風車車”的塑造中就採用了川劇吐火的非遺絕技;在服裝方面,“成雙公主“的裙子運用了皮影的創作元素,在皮質表面刻上了熊貓和林麝等小動物;在舞美方面設計師大量採用自貢彩燈工藝和竹編技藝等四川特有藝術表現手法……非遺藝術本身蘊含的文化價值與美學價值,也賦予了作品鮮明的地域風味與傳統美學意蘊。這是傳承非遺文化之路上一次雙向賦能的嘗試,也是中國原創音樂劇助力文化傳承的有力實踐。多元化的傳播手段,與國際遊客的直接溝通,藉助城市整體傳播流量,可以最大限度挖掘西南地區民族文化內涵,造就文化旅遊的下沉市場再開發,真正意義的讓民族的瑰寶成爲世界的矚目事件。

文旅演出突破口:開闢小而精全新路徑

隨着文旅產業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比起單純的遊覽和觀演,觀賞體驗和情緒價值成爲了遊客關注的重點。

深耕音樂劇行業三十餘年,製作人李盾一直在引領中國音樂劇行業升級、革新中國音樂劇的演出標準。此次他立足“大而全”的文旅IP新格局,力圖通過音樂劇《熊貓》開闢“小而精”劇目的全新發展路徑,使之成爲中國文旅演出的突破口,從而構建起完善的駐場演出生態系統。

“小而精”意味着更用心的劇目雕琢、更嚴格的演出標準和更先進的發展策略。製作人李盾通過起用年輕演員併成立熊貓音樂劇團,建立中國專業的音樂劇獨立劇團,率先賦予文旅演出造血功能,實現文旅演出的可持續發展。這是音樂劇與旅遊產業深度有機融合的嶄新標杆。

除了有機的人才培養機制,頂級的沉浸式觀演體驗也是“小而精”的重要一環。爲了給予觀衆“聲臨奇境、身臨其境”的純澈體驗,音樂劇《熊貓》裝配了國際頂級的音響設備並配備了沉浸式聲場空間匹配系統,這在國內劇院演出中實屬少有。值得一提的是,影院的最高配置是7.1聲道,劇院通常採用的是環繞立體聲,而音樂劇《熊貓》是中國目前唯一使用11.2聲道系統的現場演出。這無疑將開啓中國音樂劇沉浸式體驗的新時代。據主創團隊介紹,“觀衆身處劇院如置身竹林祕境,在每一個座位上聽到的聲音,都是最純澈、最飽滿且獨一無二的自然之聲。”挑戰以往文旅演出品質,讓文旅客羣感受演出真正的物超所值。

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022年,製作人李盾和創作團隊希望《熊貓》這部“小而精”的音樂劇能夠在保障防疫工作的基礎之上,助力文旅演出行業迸發新生機,以愛和相信的力量在觀衆心中注入生之希望,喚起觀衆對美好明天的嚮往。

音樂劇《熊貓》登場,生之希望,有愛共創。

據悉,該劇由成都熊貓國際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成華區文化旅遊和體育局、成都華天文化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都成華蝶舞華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多方合力推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