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夏天已過。新民晚報第30屆“夏令熱線”,今天收線。

30年,彈指一揮間。讀者在變,我們也在變。從30年前的一根電話線,老百姓在電話中直抒己見,到今年與互聯網頭部平臺合作,工作日天天直播,數以萬計的讀者在評論區“掌握麥克風”。新民晚報“夏令熱線”不變的,是服務老百姓、架設政府與百姓溝通橋樑的初心。

在過去的這個夏天,“夏令熱線”堅持的,依舊是目光向下,關注普通人。家門口的小菜場,爲什麼還不開?小區門爲什麼不全開?小區活動場所什麼時候開?行道樹瘋長,遮蔽了信號燈,怎麼辦?地鐵站外,非機動車佔據了人行道,如何治理?

我們反映着民意,聚焦老百姓最關切的方面,並推動着一系列民生問題的穩步解決。有人說,“夏令熱線”怎麼總是關注一些“小事”啊。而我們的回答是,民生無小事。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第30屆“夏令熱線”,我們依舊堅持“建設性監督”。就像不是爲了防疫而防疫,是爲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而防疫。“夏令熱線”關注民生問題,不是爲了批評而批評,而是爲了這個城市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30屆夏令熱線,在一個特殊的夏天舉辦。我們想讓所有人都明白,“上海”是一艘大船,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船上。這也就意味着,當這艘船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絕不該隔岸觀火、幸災樂禍,而應該本着“人人都在船上”的心態,同舟共濟、相互補臺、解決問題。

在新民晚報的版面之外,在互聯網的雲端之外,“熱線幫儂忙”團隊,在過去的這個夏天,接受了大量百姓求助信息,做了大量幫助老百姓的事情。從凌晨到深夜,小夥伴們相互鼓勵的話語,總是“能幫一個是一個,能幫一把是一把”。

伴隨上海前行,有很多的溫潤力量。“夏令熱線”,願意成爲其中一脈。“夏令熱線”今天收線,但這絕不意味着,我們“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努力會收尾。站在30年的門檻上,回望來路,我們不能忘記的,是晚報復刊時,老報人們“爲民分憂、與民同樂”的初心。更不能丟掉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紙可以沒有,報一定存在”的情懷。

夏令熱線,明年見?

晏秋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