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網

皮膚易過敏發炎,哪些東西必須“忌口”?便祕了到底喫什麼能通便?腰椎間盤突出了怎麼辦……日常生活中,總有些關於健康和養生的“小疑惑”,各種說法和偏方滿天飛,究竟該信哪個?別急,小布開通了“浦東醫生話養生”欄目,邀請浦東新區各大醫院的專家和醫生爲你帶來專業的養生和健康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們將入園入校,分離焦慮是一個應時的話題。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從家走到託班、幼兒園、小學這樣的“小社會”,每一次的“升級”都是一次分離和考驗。

今年因爲疫情,又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暑假,孩子們學習和生活的更多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正因如此,分離焦慮更易出現在新入園或入學的孩子中,具體表現可能包括:情緒低落或煩躁、對平時有興趣的事失去興趣、胃口變差,嚴重的甚至會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嘔吐、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完成作業、失眠等症狀。

很多人以爲分離焦慮主要是孩子們的焦慮,殊不知,很多時候,家長們的焦慮也不亞於孩子。特別是那些平日裏溺愛孩子、凡事替孩子包辦的家長,其焦慮程度往往會高於孩子本人。因此,無論孩子還是家長,面對分離焦慮,均須干預。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爲兒科教授金星明告訴小布:“從兒科的範疇來說,當孩子從家走到‘小社會’,比如步入托幼機構,或者從幼兒園到小學,小學到初中,每一次的‘升級’都是一次分離,都是一次考驗,都有一次焦慮。但是在不同的年齡段,焦慮的程度和對象是不一樣的。小年齡的孩子從家走到托幼機構,分離焦慮是二元化的,所謂二元,既有家庭照養人比如父母、爺爺奶奶的焦慮,還有孩子的焦慮,甚至父母焦慮的程度要遠高於孩子的焦慮,因爲孩子還沒體驗過外環境的壓力和適應性,他沒有預見,是哪些父母會焦慮呢?照養人溺愛型的,凡事包辦替代型的,這些家庭成員的焦慮遠高過孩子本人。”

常見的分離焦慮的表現

克服分離焦慮應該怎麼做?

爲防患於未然,克服分離焦慮,家長和孩子要一起行動,可做好如下準備:

1. 根據園校規則,讓孩子在開學前1-2周就開始調整生活作息時間,以便開學後能夠儘快適應學習生活的節奏;

2. 注意培養孩子基本的獨立能力,如:穿衣、喫飯、如廁等,還可讓孩子學會自己整理書包;

3. 對於即將進入托班、幼兒園孩子,家長可以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如:聽指令、懂禮貌、能合羣。對於幼升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側重於調整孩子的學習狀態,如:延長注意力持續時間,掌握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等;

4. 家庭常談園校趣事或預先實地考察,親子之間多多溝通有助於緩解彼此的壓力;

5. 面對孩子一時的不適應,家長不能姑息包容,應堅持讓孩子每天進園/校。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先每日入園半天,等一兩週後再轉向全日制;

6. 家長應當調整自己的期望值,避免給孩子太多壓力,同時調控好自己的情緒,避免無形中把焦慮傳遞給孩子。當發現孩子症狀持續不見好轉,甚至表現爲身體上的不適時,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

金星明醫生表示,孩子從幼兒園到了小學,學習內容和學習狀態都會發生一定變化。此時,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可以共同幫助他們適應新的學習狀態和心理健康成長。兒童在幼升小的前期應該是做好入學準備,一般要求注意力時間在十到十五分鐘,有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和遵守規則聽指令的習慣,但終究有一部分兒童可能入學準備不足,我們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都是學得很好很快的,這時家長的期望值和實際情況會有差距,無形當中讓孩子因爲壓力造成焦慮。

另外有一部分孩子可能有一些注意力缺陷,比如多動症,這在兒科疾病譜上是一種發病率比較高、但疾病嚴重程度比較低的疾病,可以帶孩子前往醫院進行評估以後進行診斷,通過醫學進行干預,讓家長進行行爲矯正,家長也應該和老師多溝通,對孩子有客觀的期望。

李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