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青網

原標題:“三下鄉”和“挑戰杯”很配!廣東大學生把最好的項目帶下了鄉

(記者/何雅柔 通訊員/嶽青)“有了無人農場,再也不用擔心媽媽插秧會腰痠背痛啦。”無人駕駛收穫機從機庫開出,緩緩駛入無人農場,無人駕駛運糧車緊隨其後。進入田塊後,無人駕駛收穫機沿着預設路線開始收割水稻,很快就將糧倉裝滿了。運糧車“聞訊”前來,從卸糧筒中接過新收的稻穀。廣東學子“三下鄉”社會實踐已經讓一幕幕“未來場景”得以實現!

今年暑假,廣東大學生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將一批“挑戰杯”省級項目帶到田間地頭,將科技創新成果轉換爲鄉村振興效能,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提高農民勞動收入,促進鄉村環境保護……讓“三下鄉”與“挑戰杯”碰撞出了鄉村振興的“青春火花”。

無人農場,全靠機器搞掂

無需人工駕駛,拖拉機自行出機庫、路面運移、田間自主作業、回機庫,一套操作“猛如虎”。你能想象“無人農場”如今正在變成現實嗎?實現這一操作的正是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火星農墾實踐團隊,他們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教授的帶領下,深入增城、河源水稻種植地區,把第十三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項目“無人農場”帶至田間地頭。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教授講解水稻無人播種作業

“爲什麼我想要打造無人農場?”,羅錫文教授曾跟學生講過,“你看,我這個無名指就是要比左手的短2毫米”。這是羅錫文教授小時候割水稻時,鋒利的鐮刀將他無名指尖的指甲帶着肉一起割了下來。那時起,想改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田裏繁重勞作的願望悄悄地在羅教授心頭萌芽。這個暑假,他終於帶領着團隊實現了這個願望。

華南農業大學實踐團隊遠程管控農機作業

“三下鄉”實踐團隊隊長通過作業實時跟蹤路徑圖向到場嘉賓講解無人化託管過程中雲平臺功能和操作流程,成員採用三機同步無人駕駛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完成50畝水稻作業,對於工作精度,實踐團成員力求最佳:採用北斗衛星定位技術和融合定位算法,保證拖拉機定位精度小於2cm;採用田間作業軌跡跟蹤複合控制技術,保證作業路徑跟蹤控制精度小於2.5cm。

無人農機下田作業

50畝水稻播種工作,無一漏播、無一多播,村民們一看一聽,都拍手叫好,紛紛表示:“動動手指就能種地,科技的力量太偉大了!”無人農場解放了村民的雙手,讓他們可以同步做其他工作,真正實現了農場增產,個人增收。

“竹子去皮,我有新招”

“好愛!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手指因爲竹子去青受傷了”。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竹夢實踐團隊帶來了新型“武器”——第十三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項目“竹子自適應去皮機”,羅定市泗綸鎮恆兆蒸籠有限公司去青流水線的工人對這一臺新型機器愛不釋手。

爲探尋做工精細的竹製製品背後的故事,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竹夢實踐團隊深入羅定市泗綸鎮恆兆蒸籠有限公司進行調研。精美絕倫的竹製成品和製作工藝讓隊員們目不暇接,從直徑9釐米的粗壯竹子變成從2毫米到2釐米不等的蒸籠編制原材料的全手工過程讓隊員們歎爲觀止。

竹子去皮新機器

“我們同工作人員一起學習如何使用傳統的竹刀進行竹子去青,剛上手時覺得並不難,但如果想要削出一條厚薄均勻兼具美觀和實用性的竹節,真的十分考驗力度的掌握,一旦稍微不注意,就會劃傷手部。”團隊成員講道,而這也正是團隊成員想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研發產品,直接助力鄉鎮產業發展的啓發之處。

竹夢實踐團隊的討論場景

竹夢實踐團隊通過多次的嘗試和改進,研製出的竹子自適應去皮機在對不同品種和不同規格的竹料進行去青加工時,都可以實現自動調節切削深度、角度和速度。

此項技術的落地應用,既能解決人工去青易傷手、鄉鎮勞動力不足、工作環境差等問題,又能提高去青生產效率,實現農民在家創收。同時帶動編織竹製品的發展,避免非遺技術流失,繼承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貝殼”成“錢”,致富之路

古有貝殼作爲貨幣流通買賣,今有廣東學子化貝殼爲“真金白銀”。自2019年起,廣東海洋大學貝殼粉技術扶貧隊走進雷州市覃鬥鎮的頭羅村、和合村、外村等地調研廢棄貝殼處理問題,一位實踐團隊隊員回憶說:“有些堆放時間較長的貝殼已經風化了,一踩上去便碎了,和地上的沙石混在一起,鋪滿地面,一片狼藉。”據瞭解,僅汶村鎮一個小鎮的生蠔年產量便高達20萬噸,同時每年會產生10萬噸的廢棄貝殼。但廢棄貝殼無法回收利用,也不能倒進大海里,只能堆放在路邊,形成了“貝殼圍村”的現象。

村民們只能忍受着貝殼上殘留的螺肉腐爛所散發出來的惡臭,有位爺爺說:“我們也不懂應該如何去處理這些貝殼,好希望能有一天‘擺脫’這個味道。”

實踐團隊調研堆積如山的廢棄貝殼

從那時起,廣東海洋大學貝殼粉技術扶貧隊成員決心要幫助像這位老爺爺一樣的村民們,他們樹立了要解決“貝殼圍村”難題的目標。在團隊的努力和多方支持下,歷時2年成功研發出廢棄貝殼處理技術,並提出了將廢棄貝殼轉化形成新型貝殼粉塗料的新思路,他們的項目也獲得了第十二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大賽銀獎等獎項。

廣東海洋大學貝殼粉技術扶貧隊

今年暑假,廣東海洋大學貝殼粉技術扶貧隊再次到雷州覃鬥鎮推動廢棄貝殼處理技術的應用。在學校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們團隊建設了“高校—政府—合作社—企業”政產學研模式,在該模式下,高校爲項目輸送人才,政府提供場地和政策支持,農村合作社爲貝殼粉加工廠免費提供廢棄貝殼,團隊提供技術支持,企業團隊負責產品推廣銷售。

政產學研四者聯動,現產品生產已累計消耗貝殼100餘噸,成功帶動100餘人就業,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變“貝殼圍村”爲“人民幣圍村”——在“挑戰杯”獲獎項目的支持下,鄉村更美了,村民收入也更高了。

“果寶特攻”,上鍊接!

“從第一天不懂操作直播平臺到最後一天的瞭如指掌,從第一天直播略顯拘謹到後面每一天的大放異彩,一切都要感謝團隊小夥伴們的相互配合和積極完善”。果寶特攻實踐團隊成員感慨道,“這11天,在烈日炎炎之下每天堅持直播3個小時,雖苦雖累但值得。”

果寶特攻實踐團隊正在直播中

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果寶特攻實踐團隊將第十三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項目——“果寶商業計劃書--全'新'全'藝',助力鄉村振興”落地廣州白雲區鍾落潭鎮農場,將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應用在水果銷售上。果寶特攻團隊從調研、考察種植區再到將區域農民的產品在自主開發的官網、網店、小程序上架。他們發揮電商專業優勢,創新運營模式,採用傳統B2C模式同新型S2S模式相結合,以員工服務、通道商服務及消費者消費的形式共同構成銷售消費通道,提高當地農產品銷量,直接提高果農收入。

實踐團隊合影

實踐團隊還建立了網絡社區平臺,幫助消費者對產品擁有多方面的直觀瞭解。果寶特攻團隊通過平臺的直播板塊達成每日觀看人數1000+人,收穫3000+個贊,新增粉絲2000+人,銷售額5000+元等喜人成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