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网

炎炎夏日,防晒成为了大家出门的“必修课”。当下,除了防晒霜、遮阳伞等防晒手段,防晒服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其市场规模也加速拓展。据灼识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防晒服饰的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459亿元增至2021年的611亿元,预计2021至2026年间,将以每年9.4%的速度增长,2026年将达到958亿元。

防晒服到底作用几何?防晒“黑科技”是“智商税”吗?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不防晒的“防晒服”大行其道

“这几件现下销量都很好,轻薄透气,这两天还有活动,价格很合适。”记者在北京某大型商场的运动服饰专区走访时发现,某品牌销售人员极力推荐的几款防晒服,其吊牌上只写明了衣服面料、防紫外线功能等信息,并未标注具体的防晒指数信息。

在一些服装城和街边零售店,记者发现大多数商家所售防晒服样式“五花八门”、价格相差甚大,但服装吊牌、标签信息却都模糊不清,店主对所售产品的防晒指数等也并不清楚。

记者在淘宝网以“防晒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出现的防晒服数量巨大、衣服样式众多、价格高低不等,在商品评价页面,有不少用户吐槽防晒服功效、材质和商家宣传并不一致。同时,记者在浏览小红书等平台时,也发现有很多消费者抱怨自己购买的防晒服“闷热不透气”“根本不防晒”。

那么,什么样的衣服才能称为防晒服呢?根据国家标准《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当样品的UPF(紫外线防护系数)>40,且T(UVA)AV(UVA透射率)<5%时,才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也就是说,那些未清楚标注UPF数值的“防晒服”,大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防晒服。近年来,陕西、福建、广西、北京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都曾发布防晒服抽检不合格情况。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曾开展比较试验,40件防晒类样品中有5件样品UPF未达到标准或标称要求,起不到防晒作用或防晒效果差。

防晒“黑科技”大多为营销噱头

随着消费者对防晒服愈加青睐,防晒服产品市场创新力度也正在持续加大。与此同时,众多宣称含有“高科技”材质的防晒服纷纷面世。不少品牌在其产品的宣传页面中,宣称采用了纳米防晒纤维、冷凝钛、暮光防晒技术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防晒面料,甚至有商家宣称其防晒服面料中含有玻尿酸、木糖醇等成分,不仅可以有效防晒,还具有润肤功能。

“面料的防晒效果主要取决于防晒服的颜色、纤维品种、纱线细度、组织结构、织物密度、紫外吸收剂及反射剂的类型和含量等。这些所谓的高科技成分,大多都是厂家的宣传噱头。”北京服装学院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防晒服的基本原理是在服装面料中加入防晒助剂、覆盖涂层或使用新材料等办法,增加服装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作用,防止紫外线透过织物损害人体皮肤,这也决定了防晒服的防晒性能受多个因素影响。“所谓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防晒面料,其实际防晒效果并不一定优于普通的防晒服装。”该人士表示。

“至于商家宣称的防晒服含有玻尿酸、木糖醇等,更不会对防晒效果产生多大的影响。”该人士说,木糖醇经皮肤吸收后会给使用者一种类似于薄荷的“假拟”清凉感,让使用者产生温度降低的错觉,玻尿酸则是通过其具有的润湿作用带给人降温的感觉,但日常衣物中即使有添加这些东西,含量往往也很低,起不到明显的降温功效。

“目前,市场上的防晒服多使用涤纶、锦纶等材质。此类材质制成的防晒服虽然对紫外线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王宇帆说,“如果说防晒服里真有‘黑科技’,大多也是通过纤维改性、浸渍、涂层等方法获得防紫外线能力,从而使防晒服达到防晒、轻薄、美观、透气的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商家宣称的所谓‘高科技’面料,大多都是噱头,消费者在选购时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产品介绍所误导。”王宇帆提醒消费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