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網

炎炎夏日,防曬成爲了大家出門的“必修課”。當下,除了防曬霜、遮陽傘等防曬手段,防曬服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其市場規模也加速拓展。據灼識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防曬服飾的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459億元增至2021年的611億元,預計2021至2026年間,將以每年9.4%的速度增長,2026年將達到958億元。

防曬服到底作用幾何?防曬“黑科技”是“智商稅”嗎?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業內人士。

不防曬的“防曬服”大行其道

“這幾件現下銷量都很好,輕薄透氣,這兩天還有活動,價格很合適。”記者在北京某大型商場的運動服飾專區走訪時發現,某品牌銷售人員極力推薦的幾款防曬服,其吊牌上只寫明瞭衣服面料、防紫外線功能等信息,並未標註具體的防曬指數信息。

在一些服裝城和街邊零售店,記者發現大多數商家所售防曬服樣式“五花八門”、價格相差甚大,但服裝吊牌、標籤信息卻都模糊不清,店主對所售產品的防曬指數等也並不清楚。

記者在淘寶網以“防曬服”爲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出現的防曬服數量巨大、衣服樣式衆多、價格高低不等,在商品評價頁面,有不少用戶吐槽防曬服功效、材質和商家宣傳並不一致。同時,記者在瀏覽小紅書等平臺時,也發現有很多消費者抱怨自己購買的防曬服“悶熱不透氣”“根本不防曬”。

那麼,什麼樣的衣服才能稱爲防曬服呢?根據國家標準《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當樣品的UPF(紫外線防護係數)>40,且T(UVA)AV(UVA透射率)<5%時,纔可稱爲防紫外線產品。也就是說,那些未清楚標註UPF數值的“防曬服”,大多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防曬服。近年來,陝西、福建、廣西、北京等多地市場監管部門都曾發佈防曬服抽檢不合格情況。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曾開展比較試驗,40件防曬類樣品中有5件樣品UPF未達到標準或標稱要求,起不到防曬作用或防曬效果差。

防曬“黑科技”大多爲營銷噱頭

隨着消費者對防曬服愈加青睞,防曬服產品市場創新力度也正在持續加大。與此同時,衆多宣稱含有“高科技”材質的防曬服紛紛面世。不少品牌在其產品的宣傳頁面中,宣稱採用了納米防曬纖維、冷凝鈦、暮光防曬技術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防曬面料,甚至有商家宣稱其防曬服面料中含有玻尿酸、木糖醇等成分,不僅可以有效防曬,還具有潤膚功能。

“面料的防曬效果主要取決於防曬服的顏色、纖維品種、紗線細度、組織結構、織物密度、紫外吸收劑及反射劑的類型和含量等。這些所謂的高科技成分,大多都是廠家的宣傳噱頭。”北京服裝學院一位專業人士告訴記者,防曬服的基本原理是在服裝面料中加入防曬助劑、覆蓋塗層或使用新材料等辦法,增加服裝紫外線的反射和散射作用,防止紫外線透過織物損害人體皮膚,這也決定了防曬服的防曬性能受多個因素影響。“所謂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防曬面料,其實際防曬效果並不一定優於普通的防曬服裝。”該人士表示。

“至於商家宣稱的防曬服含有玻尿酸、木糖醇等,更不會對防曬效果產生多大的影響。”該人士說,木糖醇經皮膚吸收後會給使用者一種類似於薄荷的“假擬”清涼感,讓使用者產生溫度降低的錯覺,玻尿酸則是通過其具有的潤溼作用帶給人降溫的感覺,但日常衣物中即使有添加這些東西,含量往往也很低,起不到明顯的降溫功效。

“目前,市場上的防曬服多使用滌綸、錦綸等材質。此類材質製成的防曬服雖然對紫外線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但是效果並不明顯。”恆力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王宇帆說,“如果說防曬服裏真有‘黑科技’,大多也是通過纖維改性、浸漬、塗層等方法獲得防紫外線能力,從而使防曬服達到防曬、輕薄、美觀、透氣的效果。“從實際情況來看,商家宣稱的所謂‘高科技’面料,大多都是噱頭,消費者在選購時要擦亮眼睛,不要被產品介紹所誤導。”王宇帆提醒消費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