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卜羽勤 上海報道 8月16-17日,2022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和第四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上海舉行。連續5年,滬蘇浙皖主要領導齊聚,共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大事項與合作安排。

今年的座談會指出,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穩定市場預期、強化要素保障、加強經濟調節,暢通長三角區域物流人流,加快推進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爲全國穩住經濟大盤作出積極貢獻。

在17日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圍繞“以都市圈爲增長極,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主題作了演講。他認爲,都市圈已成爲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增長極,長三角應在制度、基礎設施、產業佈局等方面,圍繞都市圈建設進行探索,防止省際邊界阻隔了城市間的“抱團發展”。

會後,陸銘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聚焦暢通長三角區域物流人流、毗鄰區建設和打造都市圈發展的長三角方案做進一步分析並提出建議。

大城市更需要精準防控

《21世紀》:你曾指出,長三角都市圈分層並沒有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反而推動了高質量發展。想要做到這一點,都市圈需要滿足哪些基礎條件,給其他地區的都市圈發展能帶來哪些啓示?

陸銘:要回答有沒有不平衡,理論上要說清楚兩個問題。第一,我們要的平衡是指什麼?如果是經濟和人口的均勻分佈,那麼經濟和人口向着大都市圈範圍內集聚,一定會讓各地的經濟和人口分佈更加不均勻,均勻發展和都市圈發展是有一定矛盾的。但是由於都市圈的發展對於其他地方人口有一定吸納作用,一些經濟總量不大的地方如果人口適度減少,特別是在一些相對欠發達地區的郊區和農村居民,能夠跨地區流動到大都市圈範圍內工作和居住,外圍地區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和勞動生產率會相應提高。從人均GDP、人均收入和生活質量差異角度來講,都市圈引領的發展,實際上是大都市圈和外圍之間差距的縮小。長三角內已經出現這些縮小的態勢。

第二,以中心城市爲核心的都市圈發展更加壯大,是有利於發揮對外圍的輻射效應還是相反?並非中心城市的規模做小,就有利於外圍更加均衡的發展,而是說中心城市發展體量更大,就有利於發揮對外圍的聯動作用。爲了實現都市圈對外圍的輻射作用,就要求暢通生產要素的大循環,對於城市間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就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制度保障,以及在一些政策、制度等方面一體化的舉措。

《21世紀》:此次座談會提到要暢通長三角區域物流人流,加快推進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你認爲可通過哪些方式保持區域內物流人流的暢通?

陸銘:長三角正在做相關的努力。一是對於產業鏈的保鏈穩鏈工作,希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鏈,不會出現某一個城市、地區、企業受到衝擊而導致供應斷裂,從而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穩生產。對此我們成立了一些相關基金,保障整個產業鏈的穩定生產;二是技術手段,一段時間以來,曾經出現過不同地區在疫情防控時健康碼、電子通行證沒有打通的情況,現在都解決了。接下來非常重要的是要精準防控,現在的技術手段已經能比較精準識別高危地區和人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爲疫情防控可以更精準一些,對於靜態管理或者封控的社區、企業儘量要縮小範圍、減少時間,來保障疫情防控不至於對正常生活產生重大沖擊。尤其在一些服務業,是必須要藉助人員流動進行面對面交流才能完成服務業的生產,對於一些以服務業爲主的大城市,精準防控的要求就更高。

毗鄰區的邊界處要形成更加一體化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

《21世紀》:對於都市圈內城與城之間的距離,你認爲多少時間距離是適配成熟都市圈的?

陸銘:都市圈並不是一個能嚴格被界定的概念,實際上它就是中心城市對於周邊毗鄰區一體化形成的經濟上功能互補的發展區。都市圈的大小和中心城區的輻射能力的大小有關。如果中心城市的人口數量和經濟體量大,那麼輻射帶動的一體化發展都市圈範圍就比較大,相反就不一定能成長成非常大的都市圈。這其中的技術影響是非常大的,同時社會心理也有影響,距離上大約是要滿足一小時通勤圈範圍。

《21世紀》:你如何評價近年來長三角在毗鄰區的建設進展,還有哪些亟待重點突破?

陸銘:近年在硬件方面,跨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有很大推進。特別是城際鐵路、高鐵和高速公路的建設以及斷頭路的打通。在軟件方面,即一些制度的銜接上,比如跨地區醫保結算近期有很大推進,還有健康碼互認、一網通辦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環境的整治,特別是在跨城市的相關事項上,比如太湖流域綜合治理。

相對來講,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都市圈範圍內,毗鄰區的邊界處如何形成更加一體化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已經建設了一體化示範區,但毗鄰區發展實際是超出了示範區的範圍,還涉及到比如上海和蘇州鄰近縣市這樣的發展,南京都市圈也涉及到與安徽臨近地區城市發展的問題。

對此,我認爲首先需要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規劃,尤其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在規劃引領下加快一體化進程和網絡化建設。現在來看跨省市的邊界處,軌道交通網絡建設的規劃還沒有很好適應二三十年後遠景規劃中都市圈發展的需求;第二是人口,在都市圈範圍內有沒有可能實現更加自由的人口流動,包括外來人口市民化進程,要儘快實現外來人口落戶的積分在發展水平相近的城市間累計互認;第三是土地,原來我們對於農業用地轉建設用地的土地供應實際上是按照行政管轄範圍之內來進行建設用地的供應的,未來在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裏需要在建設軌道交通的過程中爲重大基礎設施及其沿線地區加快發展增加建設用地的供應,更好服務於都市圈範圍內的一體化發展,這就要求都市圈範圍內對國土空間的規劃、土地供應的數量和佈局要有一體化的做法,不要每一個單體的城市按照自己的管轄範圍來進行建設用地的供應、土地開發強度的極限值的設定和各種用地的空間佈局與劃分。

(作者:卜羽勤 編輯:林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