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卜羽勤 上海報道  8月16-17日,2022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和第四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上海舉行。

2021年,長三角地區GDP總額達27.6萬億元,佔全國GDP總數的24.1%;研發經費投入8305億元,在全國佔比29.8%;進出口總額達到14.1萬億元,佔到全國的36.1%。2022年上半年,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長三角41市中仍有40市保持GDP增速正增長,其中22城增速跑贏全國上半年增速,15城增速超3%。

此次座談會指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穩定市場預期、強化要素保障、加強經濟調節,暢通長三角區域物流人流,加快推進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深入開展“滿意消費長三角”行動,勇挑大樑,爲全國穩住經濟大盤作出積極貢獻。

多位受訪專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強調了長三角地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作爲重要動力源和壓艙石的作用,在當前和之後一段時間穩定全國宏觀經濟大盤中要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對於長三角產業鏈“強固補”和都市圈發展,則建議要進一步加強規劃和評價機制的建立。

助力全國穩住經濟大盤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重地,此次座談會再度強調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爲全國穩住經濟大盤作出積極貢獻。

面對多發散發的疫情和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今年二季度,長三角地區經濟受到超預期因素的嚴重衝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從2022年上半年整體數據來看,安徽全省生產總值21764億元,同比增長3%,增速居長三角首位;浙江生產總值36222億元,同比增長2.5%;江蘇實現生產總值56909.1億元,同比增長1.6%;上海市地區生產總值19349.31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7%。長三角41市中,22城增速跑贏了全國上半年增速2.5%,15城增速超3%。

從數據來看,長三角整體二季度多項經濟指標數據較去年同期出現明顯下滑,但7、8月份經濟逐漸回暖,外貿表現尤爲突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表示,爲做到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長三角下一步首先要打好社區管理、科學研究和公共治理這三大攻堅戰,其次要進一步穩住經濟增長趨勢,此外還要做好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的保障,以及對金融、房地產、地方債等分線的有效控制。同時,長三角還需要探索通過怎樣的條件可以把跨國公司的研發總部吸引到中國、吸引到長三角來。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則認爲,穩定全國宏觀經濟大盤已成爲今年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極其重要的重大應對策略。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和壓艙石,特別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後,開放型創新經濟更加活躍,佔全國經濟的份額已超過24%,並呈現繼續攀升勢頭,因此在穩定全國宏觀經濟大盤中可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受疫情影響,下半年長三角穩增長壓力仍然較大,主要是疫情仍有一些不確定性,投資拉動有所滯後,消費拉動仍受較大抑制,同時保持外貿良好勢頭也是需要精心呵護的。”王振建議,繼續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有助於長三角三省一市圍繞穩增長形成更強合力,特別在區域消費大市場的共同激活、一體化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共同推進、區域交通物流障礙的共同清除,以及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堵點短板的共同補鏈,都有助於區域經濟整體的穩定增長。

“在穩增長中長三角絕不能僅僅把區域穩增長作爲自己的目標,而是要在全國穩大盤找準自己的定位與穩增長貢獻。以上海爲龍頭城市的長三角要把握住機會。”張燕生強調。

產業鏈“強固補”要長短期結合

會議期間, 三省一市共同發起設立長三角產業鏈“強固補”基金,聚焦半導體、數字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穩鏈固鏈、強鏈補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長三角三大新興戰略性產業鏈均屬於“強固補”範疇內。2021年,三省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速都達到了兩位數的增長。早在2021年5月舉行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長三角就已經成立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四個產業鏈聯盟。

在王振看來,長三角產業鏈的穩鏈固鏈和強鏈補鏈,要短期與長期結合。短期看,要把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建設更加緊密地銜接起來,聚焦重點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和重大終端產品,建立政府“一對一”服務機制,提升企業與政府相關部門的靈敏互動性,增強行業龍頭企業和行業聯盟組織的跨區域協調能力;同時圍繞其零部件供應、物流、金融、科技創新、進出口等供應鏈相關環節,對在這次疫情中發生的堵點短板問題,加快補上,形成應對突發重大事件的互保機制,加快穩鏈固鏈。從中長期看,要研究制定長三角重大產業鏈建設方案,設計更加符合行業規律和當前形勢的政策措施,對關鍵核心技術及其零部件生產進行聯合攻關,積極強鏈補鏈。

張燕生還建議,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在應用基礎研究創新、基礎創新平臺和開發實驗研究等方面還是需要做好更精準細緻的落地規劃。

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突圍

在論壇上,滬浙皖三地的發展改革委和江蘇省政務服務辦簽署《共同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長三角三省一市將破除市場隱性門檻和行政壁壘,加速形成長三角區域公共資源交易統一大市場。

爲何率先從區域公共資源交易進行突破?

“相對於其他的統一大市場建設,區域公共資源交易統一大市場在長三角地區率先推進,既有近些年一體化推進的成效基礎因素,同時各地都有這方面述求,也有相對容易定義、容易操作的客觀因素。”王振認爲,這個領域的公共平臺、公共數據等,都在政府手中,而且這幾年各地在“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上都在同步推進,地區之間差距較少,爲長三角率先突破打下了良好基礎。此外,長三角區域公共資源交易統一大市場建設方案已於年初公佈。

王振建議,下一步,要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頂層設計與安排,建立強有力的專班工作機制,籌集專項開發建設經費,並分部門組織力量對數據、規則、平臺等進行梳理、統一;同時研究制定統一大平臺和一體化交易的具體操作規則;要組建長三角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的統一平臺機構和載體;另外可藉助區域協同立法機制,加強制度建設,確保公平、有序和有效。

值得關注的是,從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至今,三省一市在都市圈發展上都有明顯進展。先後出臺了一系列頂層設計和落地規劃,其中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內的城市都涉及至少兩個省份。此外,長三角還通過毗鄰區建設、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等方式縮小地區差距、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指出,在城市羣一體化過程中,形成以中心城市帶動相對外圍城市共同發展的模式將成爲一種常態,而中心城市會逐漸成爲緊密與毗鄰地區連片發展的都市圈的空間格局。對於毗鄰區,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都市圈範圍內,毗鄰區的邊界處如何形成更加一體化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

談及下一階段長三角都市圈的發展,張燕生認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是很好的戰略,有措施有規劃,但在實際落地中還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地方。比如,長三角內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好,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社會差距相對是最小的,在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中需要其他省市進行學習;而對標廣東的都市圈,張燕生認爲,廣東五大都市圈更多是在建立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種模式或許比過去蘇南帶蘇北的扶貧模式要更好。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都市圈的合作是非常開放的,但是關鍵是合作成效,這可能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評估。比如技術進步、綠色發展、先富帶後富中都市圈能發揮哪些作用?這些都需要指標、統計、政策、評價、考覈體系進行支撐。

(作者:卜羽勤 編輯:林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