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雲南網

近日,以中鋁集團所屬中國銅業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全國勞模、“大國工匠”耿家盛的事蹟拍攝的專題片《匠心耕耘車工夢》在中央電視臺10頻道播出。以此爲契機,中國銅業所屬企業職工再次掀起“學先進、趕先進”熱潮。

耿家盛 截圖

專題片播出當天下午,記者去昆明重工廠區採訪耿家盛。59歲的耿家盛微笑着站在加工車間的大門口,正午的陽光照在他魁梧的身板上,襯得他愈加敦厚挺拔。

記者問:“耿大師,看電視了嗎?”耿家盛點點頭,“看了!”“心情怎麼樣啊?”耿家盛一如既往的樸實憨厚,“很激動,感謝各級黨組織的關心和愛護!”耿家盛說話的時候,臉色微微發紅,有點羞澀的樣子。

寒暄後,記者跟着耿家盛往廠裏走。“耿大師,最近忙什麼?”耿家盛嘿嘿笑笑,謙虛地說:“老樣子,每天在機牀邊打轉轉!”跟在耿家盛身邊的一個年輕人認真地解釋說:“耿師傅一邊忙工作,一邊忙給我們傳授技藝呢。”

據瞭解,這是耿家盛新收的徒弟。

喜歡別人以“工匠”相稱的全國勞模、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車工大師耿家盛,家門、工廠“兩點一線”,幾十年如一日在中國銅業所屬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車間裏埋頭鑽研車工技藝,苦心鍛造自己的“金剛鑽”和“獨門絕技”。

跟着耿家盛走進寬敞的車間,邊走邊聽他介紹情況。近幾年,耿家盛主持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知名度得到不斷提升,工作室以建設學習、交流、傳承、創新、引領五個平臺爲目標,貼近生產一線,解決難點問題。

他帶領工作室的成員,利用廢舊料頭,採用同行業提供的滾壓工具進行多次嘗試加工,摸索出了一套軋機軸承座活塞孔的加工技術加工方法,解決了售後服務頻繁、加工成本高、生產進度慢等問題,創效成果顯著。他領銜主導四輥可逆液壓冷軋機組等創新型產品研發和設計,取得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公司設計製造的軋機機械結構、機組性能、控制水平和產品精度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

耿家盛 鍾福瓊 攝

耿家盛所在的昆明重工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記者看到,偌大的加工車間多爲十幾年前的老舊裝備,技術創新尤其顯得重要。在創新改進加工工藝的過程中,耿家盛見縫插針地開展了軋機聯軸器、T型頭的探傷方法、軋機活塞孔加工技術、軋機軸承座加工技術等現場技術傳授,車鉗銑刨“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授絕技、絕活,連續12次,次次全身心投入,一絲不苟,400餘名技術工人零距離習得精妙,快速提升了機械加工、磨刀、刀具改進等操作技能,回到本職崗位後,成爲獨當一面的“行家裏手”。

2021年,耿家盛勞模創新工作室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爲第三批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此次評選,中鋁集團有2個工作室獲此殊榮,而耿家盛勞模創新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耿家盛參加工作的30多年間,幾乎每年都有一兩項創新技術從他手中誕生,他領銜或獨立研發的技術多次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

耿家盛 鍾福瓊 攝

介紹起廠裏的機器設備,耿家盛如數家珍。“我從學校畢業進入工廠,到拿到高級技工職稱,用了整整20年。”耿家盛頗爲感慨地說道。

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耿家盛先後拜了6個名師。而每一次的拜師學藝,他都鉚足勁、下苦功,不斷超越自己。

耿家盛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和他的職業生涯一樣,經歷了多次蛻變。早期,他的工作室建在昆明陽宗海畔,面向市場搞攻關,城裏城外兩頭跑。後來,他乾脆把工作室“搬回”廠裏的機臺,眼睛向內搞創新,孜孜不倦小改革,小創新,手把手帶徒弟,先後傳幫帶800餘人次,其中78%的人獲得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

傳承,已經成爲耿家盛的日常。

耿家盛眼裏淚光閃爍,充滿感情地說:“這一生,我最幸福的一件事是黨和國家給予了我許多的榮耀。”

耿家盛曾經3次到北京天安門觀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他把黨和國家給予的這份榮譽當成溫暖,當作力量,在公司內外廣泛地傳遞,頻繁到昆明市的機關、企業、學校、社區作報告,聽衆累計達6000多人。儘管,他每天的工作很忙,但只要有需要,他都全力以赴。

2020年,昆明重工深化改革,部分職工轉崗,急需適應新的崗位要求。耿家盛沒有置身事外,莊重地與廖興旺、李坤簽訂“師帶徒”協議,悉心傳授“齊二機落地鏜牀”操作技能,指導徒弟們完成φ700改φ600橡膠攪碎機G5606-107殼體等高難度工況配件十餘項,徒弟們在幹中學、學中幹,迅速成長爲新崗位上的骨幹。

站在機牀邊上,記者向耿家盛問起了一個似乎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耿大師,您怎麼理解當代勞動模範的幸福感?”

耿家盛笑呵呵說:“勞模也是人,始終要回歸平常的,多傳承一些技藝,多做一些實事,便是我最大的幸福。”

耿家盛斑白的雙鬢泛着光。再過一年,他就到光榮退休的年齡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得只爭朝夕,與時間賽跑,做到無怨無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