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梁施婷 大同報道

8月中旬,汽車駛往山西大同的陽高縣。此時的山西大同已經泛起秋意,汽車行駛在高速路上與清涼的山風撞個滿懷,空氣通透而清冽。稀薄的雲層使這裏的早晚溫差超過10攝氏度,孕育出果實飽滿、甜度高的西紅柿。

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劉志嘉與10家來自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採購商趕往一片新興的西紅柿產區。

“現在能找到一個新產區特別不容易,特別是一個成規模的,能夠持續穩定發貨的新產區,像陽高縣這個面積在萬畝左右的西紅柿新產區,供應鏈的基礎設施也較好,對於採購商來說也很有興趣來看一看。”劉志嘉表示。

近年來,農產品品牌打造成爲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互聯網平臺則充當了現代“農業經紀人”的角色,他們利用數字化、信息化的手段,推動農業與現代技術結合,使更多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平臺“走出去”。

從0到1的創業

從幹建築的老本行到回家鄉搞農業,鑫農匯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躍認爲是一次帶有冒險的挑戰。今年3月,郭躍正式回到陽高接手當地的西紅柿種植基地,成爲當地頗具規模的種植企業。

“這幾年,縣政府非常支持農業的發展。雖然農業要發展成功要面臨許多挑戰,但一旦鑽進這一行,也是有很大的成就感的。”郭躍說。

山西並非傳統的西紅柿種植大省。中國農業科學院統計的數據顯示,新疆、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省份是我國番茄的主產區。水土資源豐富,光照強、日夜溫差大、氣候乾燥、沙質土地是種植西紅柿的優勢條件。

但近年來,當地人發現,陽高縣特有的氣候,加上鹼性土壤和豐富的地下水等條件使種植的西紅柿糖分含量高、口感好。從2018年開始,陽高縣正式以西紅柿作爲主要發展的農產品。

2021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常保曾經到訪陽西縣考察當地西紅柿的種植產業,僅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李常保發現陽高縣的西紅柿種植規模已經翻了一倍。

“去年的種植面積是四千畝左右,現在已經發展到八千畝,接近一萬畝的規模。不僅是規模發展起來了,更主要的是看到了西紅柿產業的前景,成爲當地經濟發展的助力。”李常保表示。

種植西紅柿的成本儘管要高於其他農作物和傳統蔬菜,但市場收益也明顯高出很多。一畝田統計的數據指出,以內蒙地區的成本和收益對比,每畝種植玉米成本爲580元,純收入爲820元;甘藍成本爲1160元,純收入爲1840元;土豆成本爲1550元,純收入爲2350元;西紅柿成本爲11080元,純收入爲14920元。

此外,李常保表示,西紅柿是產業鏈延伸最爲成熟的農產品之一。初加工產品主要包括番茄醬、去皮番茄、番茄汁、番茄沙司、番茄粉;深加工產品主要包括番茄紅素、番茄膳食纖維、番茄SOD和發酵飲料等。

早在發展之初,郭躍已經明確,當地西紅柿種植主要針對精品種類,在市場上走中高端的路線。

但作爲新興發展的種植產業,郭躍也表示,目前還面臨着缺乏銷售團隊的問題。

“現在主要靠朋友介紹的客戶,因爲沒有自己的銷售團隊,對於採購商來說也比較難了解當地的種植信息。”郭躍說。

品牌分散、市場認知度不高是山西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外銷不暢的短板之一。儘管複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造就了山西省獨特的農業資源,但外銷的整體發展處於相對劣勢。

對此,近年來聚集於特色賽道成爲山西農業發展的突破口。山西省確立了以“做精雜糧、做強畜牧、做優果菜、做好藥材”爲主線的現代特色農業道路。

在今年,山西省編制印發《山西省“十四五”種植業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實施種植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標準化生產水平顯著提升,種植業產品多樣化、品牌化、功能化取得突破性進展。

數字賦能農產品品牌

山西正利用數字化的互聯網平臺打造農產品品牌。劉志嘉表示,實際上這一次合作是當地政府主動找上門,陽高縣對本地產業發展有急切需要,希望能夠尋找更多市場渠道。

實際上,“難賣”“難買”是供應商和採購商面臨的痛點,一方面供應商無法對接銷售渠道,另一方面採購商也希望不斷切換產區,尋找市場上差異化的產品。

“全國有將近數百個農業信息網站,但這些互聯網平臺以政府網站爲特點,幾乎很少去提供貿易服務能夠讓採購商在這些網站上看到自己想要的商業信息,也幾乎沒有任何的交流和互動功能。”劉志嘉因此萌生了提供農產品B to B服務的想法。

過去,劉志嘉的企業已經有過不少成功的嘗試,幫助供銷兩端進行對接。

早在2018年,徐聞菠蘿豐產滯銷的時候,一畝田參與當地建設“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即建立“1”個農產品的大數據,組建銷區採購商和培養產區經紀人“2”支隊伍,拓展銷區和產區“2”大市場,策劃採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2”場活動,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致富等“1”攬子目標。

徐聞菠蘿成爲近年來農產品品牌化的範例,在此之外,全國各地的不少特色農產品都以“互聯網+品牌”的形式成爲產業發展的引領。

以新疆爲例,近年來新疆重點登記保護了“庫爾勒香梨”“阿克蘇蘋果”“葉城核桃”“莎車巴旦木”“疏附木亞格杏”等特色優勢產品。截至目前,新疆已登記保護農產品地理標誌83個,並且提出力爭到2025年,登記保護農產品地理標誌新增10個以上,打造農產品地理標誌“金”字招牌。

從2020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新疆實現網絡零售額416.81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121.50億元,同比增長35.04%。

行業內認爲,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形成過程大致可分爲區域優勢產業選擇、以組織化爲核心的產業集羣形成、區域品牌創立、品牌經濟帶動關聯產業發展四個階段。其中,產品是區域品牌建設的載體、產業是支撐、經濟發展是目標, 三者層層遞進、彼此關聯。

以山西陽高縣的西紅柿產業爲例,農本諮詢創始人、首席專家賈梟認爲,當地產業正處於成型階段,藉助大數據的手段能夠加速產業的篩選和成型。

“通過調研大數據能夠知道哪些地方的西紅柿種得比自己更好,哪些已經被市場選擇了不是自己的優勢。產業發展最忌諱的是隻盯着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其實,比較的過程就能快速篩選出自己的發展方向,幫助政府去降低產業的試錯成本,數字化工具的價值也體現在這裏。”賈梟分析。

對於新興產區而言,賈梟認爲一方面從生產端通過數字化去真正提高它的標準化水平,另一方面則在營銷端通過數字化,更快加速品牌成名的速度。“農產品走向品牌化發展,反過來而言也是通過品牌化消除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通過品牌建設引領這個產業,從現在的相對不規範不成熟,逐漸向規範、成熟發展。”賈梟說。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梁施婷 編輯:李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