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從醫三十年的周行濤教授,在近視矯正臨牀與科研工作方面不斷開拓創新,取得了卓越成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供圖

當日,周行濤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在從醫生涯中,尋求近視手術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少,希望每個人都能重視對眼睛的愛護,從小開始預防近視。

從醫三十年的周行濤教授,在近視矯正臨牀與科研工作方面不斷開拓創新,取得了卓越成就。在近視矯正手術領域,這位專家連續創造了多項“第一”。他帶動了飛秒技術與優化表層切削手術在中國的規範開展;在中國最早開展超高度近視人工晶體植入術(ICL V4C)並牽頭建立相關技術規範與專家共識。周行濤對記者說,眼科醫生應在科普中發揮作用。“最好的科普就在醫生的診間。”他說,即使是不長的時間,醫生的幾句解釋,都會讓患者印象深刻,進而提升他們對疾病防治的認識。

作爲眼科專家,中國青少年近視高發讓周行濤憂心不已。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供圖

1997年,周行濤率先在中國開展保留角膜上皮的微創激光手術LASEK,當時,中國各地廣泛開展的近視眼手術是PRK,早期PRK術後24小時,眼睛怕光流淚,反應較重。爲了減輕患者的不適,周行濤教授不懈摸索,最終通過LASEK,解決了術後眼睛反應過重的問題。隨着科技的發展,近視激光手術發展速度飛快,周行濤教授率先嚐試開展近視全飛秒手術,迄今爲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視光學科團隊已施行全飛秒激光手術超17萬臺。

作爲臨牀醫生,周行濤深知健康視覺對普通人的一生以及其家庭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不懈鑽研的周行濤曾用22年追蹤一個角膜遺傳疾病患者的家庭,突破此類頑疾是他心中的信念。據瞭解,圓錐角膜和角膜營養不良是眼科的頑症,重症患者需進行角膜移植;而中國角膜材料嚴重缺乏。長年累月在臨牀的探索和思考讓這位聰明的醫生有了新思路:“全飛秒手術取出來的‘廢棄物’——角膜組織透鏡,如果能將其‘變廢爲寶’再利用,也許可以解決角膜材料匱乏的問題。”經過十餘年的不懈探索,功夫不負有心人,周行濤團隊證明了飛秒激光近視和遠視手術中原本廢棄的角膜組織透鏡,可成功用於治療一部分圓錐角膜和角膜營養不良患者。現在,此項技術已應用於臨牀。

作爲眼科專家,中國青少年近視高發讓周行濤憂心不已,如何將近視防控的關口前移是他不斷探索的目標。周行濤團隊率先在國內建立兒童與青少年的屈光發育檔案雛形,現在覆蓋華東地區約50萬青少年的動態數據,產生了較好的示範效應。建立“學校-醫院-社區+眼視光一體化”近視防控與科普體系、建立屈光檔案數據信息平臺……多年來,周行濤一直在努力。他被國家衛健委授予組建的“周行濤近視小分隊”,領導建立以核心醫療團隊、學校/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家庭共同參與的近視防治的康聯體模式,以健康教育、大衆科學防控、精準醫療並進的方式,防治結合。這位專家帶領團隊所建立的“關注兒童眼健康,建設近視防控康連體模式”起到良好社會效應。

周行濤坦言:“無論是兒童和青少年的近視防控、成年人近視矯正,還是中老年人羣的眼健康維護,特別是高度近視併發症的防治,這是貫穿全生命週期的眼健康服務工作,要早篩查、早干預,早發現、早治療。”在他看來,有些低視力的近視患者可以在醫生專業指導和先進技術治療下,保持與正常人一樣的基本視覺功能,同樣擁有美好生活。

多年來,周行濤帶領團隊聯合12家醫院,牽頭開展科普知識講座,爲320所學校11個社區傳授培訓防盲知識、視力檢查與科學用眼方法,培訓專業眼科醫師與護士200餘人,視力篩查40餘萬人次。他常常利用繁忙工作之餘的休息時間奔跑於各個學校和活動場館,帶領醫生團隊深入福利院、特殊學校,爲那裏的孤兒和殘障兒童開展篩查和救助。

周行濤團隊聯合12家醫院,牽頭開展科普知識講座,爲320所學校11個社區傳授培訓防盲知識。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供圖

近5年來,周行濤帶領團隊爲滬上中小學生進行視力篩查共計40萬人次;爲貧困學生提供配鏡補助合計5500人次。在“互聯網+”時代,這位醫生開啓視頻直播科普模式,孜孜不倦地爲民衆傳遞全生命週期眼健康的科學理念。

周行濤教授一直認爲:“只有一個人能做的手術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希望更多醫生掌握它。”多年來,這位專家“手把手”帶教出國內外500多位眼科醫生。爲推進近視激光矯正技術在中國的規範開展,他奔波籌備,最早建立了屈光手術全國培訓中心和可持續的“近視防治與激光矯正”教育項目,使其所在醫院視光學中心成爲亞太ICL手術培訓基地,併成立了全球亞太國際全飛秒SMILE培訓中心。

“在這樣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裏,我們要充分發展好互聯網遠程、智慧醫療等現代技術,讓更多的醫生聯動起來,讓健康事業惠及到更多的老百姓。”周行濤說,在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臨牀科研創新的同時,其團隊充分發揮“互聯網分級診療”新勢能,滿足跨地域的醫療求助、醫療協作需求,將優質醫療資源精準下沉,帶動長三角地區五官科醫療高質量發展,爲進一步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地區、惠及更多患者而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