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今夏很多國家經歷極端熱浪“烤驗”,中國西南地區出現連續近一個月高溫40多度的天氣。極端持續高溫,對人的生命健康、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造成衝擊。根據研究,未來這種極端高溫情況將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到本世紀中葉,預計全球將有超過35億人受到熱浪的影響。

中國社會要做好這種極端高溫常態化出現的準備,在建設“氣候適應(韌性)社會”行動中,着力建設“高溫韌性(適應)社會”。通過多方面建設,使社會包括人、建築、基礎設施和開放空間,做好抵禦氣候變化帶來極端高溫影響的準備,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建設“高溫適應社會”的第一步,是全社會要充分認識到高溫熱浪的危害。高溫熱浪不是夏天熬一熬就過去的簡單問題,不是像有些人說的:天太熱,把空調打開待在屋裏就可以了。僅僅“開空調”解決不了高溫問題,那些家裏沒有空調的人怎麼辦?那些有基礎疾病,不適宜吹空調的人怎麼辦?那些需要在戶外工作的人怎麼辦?空調開得太多電力不夠用怎麼辦?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建設“高溫適應社會”中予以回答。

儘管國際上有極端抗熱聯盟這樣的組織,美國波士頓市也出臺了《波士頓熱高溫韌性建設方案》,但總體講國內外實踐還不算多,可參考內容有限。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建設“氣候韌性社會”的四個步驟,同樣適於“高溫適應社會”建設,第一,評估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和風險;二是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適應規劃;三是採取適應措施;四是監測和評估適應情況。

因此對於建設“高溫適應社會”,其路徑是清楚的,首先要對高溫未來可能的發展情景有科學的預測。現在中國各地出現40度至44度的罕見高溫,未來的高溫會有多高?持續時間會有多長?影響範圍會有多大?未來高溫的發展情況,一方面取決於中國自身節能降碳的進程,另一方面還受全球碳中和成效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構建綜合氣候、人口、城市化、能源、產業的複雜非線性模型。有了高溫未來發展模擬的結果,據此開展評估,回答這樣的高溫會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這方面要給出量化的動態結果,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知道高溫會對哪些區域、地方、產業影響最大,老年人、兒童等高溫敏感羣體會有多少需要救助。長期的應對方案要規劃好經濟、技術和人力投資,短期則要做好應急方案。

建設“高溫適應社會”要有有力度的行動,比如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減少熱島效應、開放地下空間、建設免費爲戶外工作人員使用的“城市降冷站”(帶有空調的免費公共空間)、開設中暑門診、做好高溫下用電、用水和相關應急資源的有序管理,讓高溫到來時,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知道怎樣應對,應對的資源在哪裏和怎樣使用,從而使高溫熱浪的影響降到最低。

建設高溫適應社會,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遇到的新挑戰。我們要充分認識高溫熱浪的危害,採取科學行動,吸取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政府、企業和社會積極行動,實現健康可持續性發展。(作者是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