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網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張 振 冀昱樵】27歲的青年導演陳劍瑩1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談及此次北京電影節上的收穫時表示,論壇上的許多青年電影人都已經有長篇作品,他們分享的心路歷程對自己挺有幫助。

今年5月,陳劍瑩憑藉《海邊升起一座懸崖》獲得第75屆戛納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被問到如何讓中國電影更多地出現在國際影展上時,陳劍瑩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出答案:“《海邊》爲啥能去戛納,(因爲)它討論的是這個時代下所有人都能共情的感受。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很多事情人們無力掌控的時候,或者曾經追求的東西離開了的時候,個人存在的價值和真正應該抓住的東西是什麼?這可能是當下許多人在思考的問題——中國故事,但同時又是有關全人類共同命運的話題,也許就能夠激發全球觀衆的共鳴。”

學生時代的陳劍瑩是個“學霸”,後來選擇前往紐約大學學習電影。對於這個選擇,陳劍瑩表示,“學霸”經歷磨鍊了自己的韌勁兒,這種品質也適用於拍電影。經常在希望和絕望中反覆徘徊,項目落地之前的“拉扯”對自己的心理和創作熱情是種折磨,而且創作本身也需要經歷自我推翻,這種狀態下就需要韌勁兒。“選擇學電影是因爲從小就喜歡電影,有些人會覺得我學習這麼好,去做電影是不是可惜了?我覺得一點也不可惜,因爲學習的過程也培養了我在拍電影時能夠運用的一些能力和看待事物的方式。”

作爲電影圈前輩,陳劍瑩給新人的建議很簡單:“去拍”。她表示,經驗很重要,現在回看自己曾經的作品,也感覺“不咋地”,“但拍一次就失敗一次,失敗一次就攢一次經驗,如果你一直等萬事俱備的完美時刻,就會失去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的機會。有想要表達的東西,就用手頭所有的資源去執行。你的基礎可能沒有別人好,但如果你一直努力,經驗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就會超越別人。”

作爲初次參加北影節的新人,陳劍瑩表示,希望未來北影節可以讓大家看到更豐富的片子,給國內的青年創作者提供更多機會——正如他們正在做的那樣,“我的成長道路上真的有很多前輩給予幫助,所以對青年創作者來講,有一個能夠跟前輩對話的平臺非常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