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廣網

央廣網銀川8月19日消息(記者廉軍 通訊員徐航)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利用數千畝稻穀共耕,應用智能化低碳高效養殖、稻漁水循環生態立體種養等新技術、新模式,打造現代農業新業態。國網銀川供電公司結合地方資源稟賦,投資173萬元助力“稻漁空間”進行電氣化示範建設,使智慧農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稻漁空間”圍繞水稻種植和水產品養殖兩大產業,構建了整個園區,佔地面積高達2600畝。一臺臺水泵不間斷工作,養魚區的水在水泵作用下進入稻田,實現爲稻田施肥以及魚水淨化作用後,從低處再次循環回魚塘。水稻、魚、鴨、螃蟹、田螺等生物和諧共存,做到了立體種養、一水多用、一田多用。

過去這裏農業生產主要依據人的經驗,沒有數據支撐,通過電力部門建設智慧農業項目,應用物聯網、雲計算技術,建設客戶側物聯服務平臺,安裝傳感器等智能監測設備,手持電子設備通過APP展示客戶側物聯服務平臺立時監測功能,用戶根據設備提供的數據信息就能夠調整種植或者養殖的模式。

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的運營經理孔家琪介紹說,供電部門在園區打造的客戶側物聯服務平臺,可採集25種以上的數據,爲園區提供蟲情、水質等方面的監測數據和人效分析,幫助提高養殖效益,也提升了水稻的種植產量。實現科學化、智慧化養殖,節約人工成本,園區資源成本同比可節約20%,人工成本同比節約10%,農戶收入同比增長7%左右,水資源同比利用率可提升15%。

園區養殖都實現了自動化控制,用物聯網監控,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成爲當地漁業發展的典範,實現綠色發展,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銀川科海生物技術公司在園區建立“陸基生態漁場”模式,公司經理石偉介紹說,採用新型水循環技術,養殖繁育溫室內有100個養殖桶,每桶如果打產5千斤魚,一桶能賺5萬塊錢,停電一旦超過一個小時,最少損失200萬。在供電部門指導下,做好電力保障和物聯網技術支持至關重要。

在保障稻漁空間用電質量的同時,還爲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等重大項目的用電開闢了綠色通道,每年主動爲農民豐收節、冰雪節等活動保電10次,用電檢查4次。充分考慮當地鄉村負荷接入及農網網架優化等民生問題,新增變壓器布點29臺,高低壓公用線路改造14公里,提高農網供電可靠性,確保農戶用上可靠電、放心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