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东海畔的临港新片区,3年大变样。背后,有无数参与者、建设者在这片沃土上拼搏努力,用汗水浇灌希望之花,3年结出累累硕果。他们的故事,是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缩影。

在临港新片区,他见证许多“001”诞生

从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产业促进中心副总监陈明伽的办公室窗户向外看,一年多时间,星空之境公园就从尘土飞扬的工地变为郁郁葱葱的草地。“临港新片区的变化太大了。”他说。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首批13家企业获颁最新营业执照。陈明伽开玩笑说,自己比企业还先拿到了营业执照,见证了历史。那时,他作为一名从企业借调的干部,在临港管委会工作。

13张新执照的诞生过程很不易,市场监管部门先行调研、通宵调试、提前考虑,还有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协调、奔波。陈明伽告诉记者,为了新片区登记机关挂牌打出执照,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的登记系统需要在一天内完成打通不少关节,诸如地址前缀更新、增加新片区标记、营业执照新片区字样和样式调整等。挂牌前一天,下班后没有一位工作人员离开。信息系统准时关闭,开始发布新片区相关的程序。趁系统关闭调试的时间,同步准备挂牌打照的材料,待系统重新开启后,又抓紧时间测试。

图说:陈明伽。受访者供图

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一直等到零点,一张张新执照从打印机里徐徐吐出后,他们连忙开车从市区赶回临港。陈明伽和小伙伴们接过一张张“新鲜出炉”、印有8月20日日期、前缀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营业执照,封好框,送进会场。“回想起那段闪光的日子,觉得很有使命感,能参与并见证这么有纪念意义的一刻,特别荣幸。”陈明伽感慨道。

临港新片区揭牌前,管委会的工作人员都很忙碌,准备前期工作。陈明伽经常深更半夜回家,邻居大半个月没碰面,还以为他搬家了。“虽然累,但当临港新片区揭牌的消息传遍朋友圈,大家都很关注。那一刻,自己也跟着感到自豪。”

陈明伽和临港新片区的缘分很深,他现在就职的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就是首批13家获颁最新营业执照的企业之一。公司拿到了001号营业执照。“临港新片区承载国家战略,我们都是这份伟大事业的‘合伙人’。作为在新片区成立的‘001号’公司,我们都觉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陈明伽说。

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大重点工作,是建设滴水湖金融湾。未来,临港新片区将有一座比肩陆家嘴、外滩的金融城,与它们错位发展、互补协同。滴水湖金融湾是临港新片区跨境金融总部集聚、金融业务创新的承载区,将聚焦总部经济、跨境金融、国际贸易、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同时协同金融、贸易、医疗、航运、法律、文化教育等功能平台联动发展。

“临港曾经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新片区成立后,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实现产业升级。而金融能够渗透到产业的各个方面,做好金融服务就像是修好了一条高速公路。只有路修好了,产业才能跑得又快又好,串联起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陈明伽参与滴水湖金融湾的建设,和同事们一起努力,通过一次次的小突破,解决了企业的大难题。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变化很快,陈明伽也收获许多、成长飞快。“我也算见证了临港新片区迄今整个发展历程,留下了自己的奋斗痕迹。有时候看到塔吊林立、高楼拔地而起,会很感动,觉得自己是临港新片区的一份子,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未来临港新片区发展成什么样,就取决于我们干得怎么样。”

陈明伽和太太是上海海事大学的同学,相识、相知、相爱,在临港安了家。他的一位工作伙伴也是“睡上下铺”的大学室友。陈明伽说,临港新片区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热爱这座城。

他提到一个细节,前几天去一家火锅店吃晚饭,邻桌坐的都是不认识的人,聊的话题他都很熟悉,谈产业、谈数字孪生城等,全都是和临港新片区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我发现这里汇集了一批有才干、有理想的年轻人。临港新片区的未来充满希望。”陈明伽说。

安居乐业,他成为享受“7转5”落户政策第一人

地铁站里,巨大的宣传牌上写着:在临港落“沪”快人一步,在临港安家快人一步,在临港购房快人一步,临港是“创业者的城,就业者的家”。匆匆路过的人,都会被这醒目的标语吸引。有一个温暖的家,无论下班多晚,总有一盏灯亮起,这是在大城市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最朴实的心愿。

打拼闯荡多年,36岁的赵桐成了“新上海人”。他是享受临港人才政策(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至5年)落户临港的第一人。

图说:赵桐。受访者供图

赵桐的老家是辽宁铁岭,如今担任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事业二部的工程主管。在临港新片区成立之前,赵桐就已经参与临港的开发建设。“现在想来也是碰巧,赶上了临港发展的好机遇。”

提起居转户“7转5”第一人的身份,赵桐说自己当时也很意外。2020年元旦,他看到临港人才落户政策,觉得自己满足条件,就去咨询了具体流程,不到3个月就办好了。

作为工程建设的从业人员,赵桐亲历了临港新片区的变化。“很多大项目陆陆续续落地了,海昌公园、星空之境、冰雪之星等,地标性项目建得很快,大家很忙碌,也有干劲。”聊天时,赵桐指向不远处的两个工地,“左边这块正在建设的是临港的‘最美临湖图书馆’,即将竣工了。右边在建一家酒店。”

赵桐在临港生活了6年,未来也将扎根于此,“临港新片区的发展很快,教育、交通、商业等配套设施越来越好,人口也变多了,是一个适合安家立业的地方”。

中年创业,他选择临港作为“梦开始的地方”

去年3月实地考察,8月开启筹备,12月注册成立新公司……在人生的第44个年头,职业生涯过半的曾剑鸿选择创业再出发,想在电源模组产品领域寻找新突破。他选择临港新片区作为“梦开始的地方”,成立上海沛塬电子有限公司,和团队成员一起专攻人工智能(AI)领域的高密度封装集成技术。

曾剑鸿把新事业的切入口定格在了自己耕耘20多年的领域——电源模组产品。这样一个成熟的“老”行业如何在推动发展AI的大背景下焕发新生,开辟出新的高端市场并助推形成更高阶的产业体系?曾剑鸿有着自己的打算。“深思熟虑决定出来创业,我们跑了很多地方考察,觉得临港新片区是最合适的地方。”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社会智能化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智能化的基础是算力(即大型智能IC),要保障并提升大型智能IC的性能,就要有一整套强大而完善的供电解决方案。因此,电源早就不再局限于配合客户实现功能,已然成为提升客户竞争力的关键力量。通过半导体封装技术生产高密度封装集成电源模组,可用于广泛场景的模块化产品、AI加速卡供电解决方案 。这是当下业界正在久久为功的技术路径,也是“各路兵家必争之地”。对这一方面的钻研,曾剑鸿和团队成员可谓是“轻车熟路”。

图说:曾剑鸿。受访者供图

去年10月,曾剑鸿和创始团队成员入驻临港新片区海洋科技创业园。“临港把人工智能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对高端产业的布局和远大规划,深深吸引我们。” 曾剑鸿说。真正下决心选择临港前,他做足了功课,对新片区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考察。曾剑鸿发现,新片区产业基础好,上下游企业集聚在一起,联动合作的机会很多。不仅如此,新片区落地企业中恰好缺乏像他们这样能提供智能IC供电解决方案环节的公司。“有前景,有市场,有未来,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港。”

在曾剑鸿看来,临港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是一群有理想有激情的人。“他们会主动关心企业需要什么。当我们咨询政策时,他们从不会因为是初创公司而忽视。政府和园区的工作人员甚至放弃休息时间,详尽答疑。”在这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上,曾剑鸿看到了与创业者一样坚韧不拔的精神,“我觉得,选择临港,就是选择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