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東海畔的臨港新片區,3年大變樣。背後,有無數參與者、建設者在這片沃土上拼搏努力,用汗水澆灌希望之花,3年結出累累碩果。他們的故事,是臨港新片區發展的縮影。

在臨港新片區,他見證許多“001”誕生

從上海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產業促進中心副總監陳明伽的辦公室窗戶向外看,一年多時間,星空之境公園就從塵土飛揚的工地變爲鬱鬱蔥蔥的草地。“臨港新片區的變化太大了。”他說。

2019年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揭牌。首批13家企業獲頒最新營業執照。陳明伽開玩笑說,自己比企業還先拿到了營業執照,見證了歷史。那時,他作爲一名從企業借調的幹部,在臨港管委會工作。

13張新執照的誕生過程很不易,市場監管部門先行調研、通宵調試、提前考慮,還有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協調、奔波。陳明伽告訴記者,爲了新片區登記機關掛牌打出執照,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的登記系統需要在一天內完成打通不少關節,諸如地址前綴更新、增加新片區標記、營業執照新片區字樣和樣式調整等。掛牌前一天,下班後沒有一位工作人員離開。信息系統準時關閉,開始發佈新片區相關的程序。趁系統關閉調試的時間,同步準備掛牌打照的材料,待系統重新開啓後,又抓緊時間測試。

圖說:陳明伽。受訪者供圖

管委會的工作人員一直等到零點,一張張新執照從打印機裏徐徐吐出後,他們連忙開車從市區趕回臨港。陳明伽和小夥伴們接過一張張“新鮮出爐”、印有8月20日日期、前綴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營業執照,封好框,送進會場。“回想起那段閃光的日子,覺得很有使命感,能參與並見證這麼有紀念意義的一刻,特別榮幸。”陳明伽感慨道。

臨港新片區揭牌前,管委會的工作人員都很忙碌,準備前期工作。陳明伽經常深更半夜回家,鄰居大半個月沒碰面,還以爲他搬家了。“雖然累,但當臨港新片區揭牌的消息傳遍朋友圈,大家都很關注。那一刻,自己也跟着感到自豪。”

陳明伽和臨港新片區的緣分很深,他現在就職的上海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就是首批13家獲頒最新營業執照的企業之一。公司拿到了001號營業執照。“臨港新片區承載國家戰略,我們都是這份偉大事業的‘合夥人’。作爲在新片區成立的‘001號’公司,我們都覺得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陳明伽說。

上海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的一大重點工作,是建設滴水湖金融灣。未來,臨港新片區將有一座比肩陸家嘴、外灘的金融城,與它們錯位發展、互補協同。滴水湖金融灣是臨港新片區跨境金融總部集聚、金融業務創新的承載區,將聚焦總部經濟、跨境金融、國際貿易、金融科技、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同時協同金融、貿易、醫療、航運、法律、文化教育等功能平臺聯動發展。

“臨港曾經是以製造業爲主的。新片區成立後,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儘快實現產業升級。而金融能夠滲透到產業的各個方面,做好金融服務就像是修好了一條高速公路。只有路修好了,產業才能跑得又快又好,串聯起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陳明伽參與滴水湖金融灣的建設,和同事們一起努力,通過一次次的小突破,解決了企業的大難題。

三年來,臨港新片區變化很快,陳明伽也收穫許多、成長飛快。“我也算見證了臨港新片區迄今整個發展歷程,留下了自己的奮鬥痕跡。有時候看到塔吊林立、高樓拔地而起,會很感動,覺得自己是臨港新片區的一份子,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未來臨港新片區發展成什麼樣,就取決於我們幹得怎麼樣。”

陳明伽和太太是上海海事大學的同學,相識、相知、相愛,在臨港安了家。他的一位工作夥伴也是“睡上下鋪”的大學室友。陳明伽說,臨港新片區是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生活工作在這裏的每一個人都熱愛這座城。

他提到一個細節,前幾天去一家火鍋店喫晚飯,鄰桌坐的都是不認識的人,聊的話題他都很熟悉,談產業、談數字孿生城等,全都是和臨港新片區發展息息相關的事。“我發現這裏彙集了一批有才幹、有理想的年輕人。臨港新片區的未來充滿希望。”陳明伽說。

安居樂業,他成爲享受“7轉5”落戶政策第一人

地鐵站裏,巨大的宣傳牌上寫着:在臨港落“滬”快人一步,在臨港安家快人一步,在臨港購房快人一步,臨港是“創業者的城,就業者的家”。匆匆路過的人,都會被這醒目的標語吸引。有一個溫暖的家,無論下班多晚,總有一盞燈亮起,這是在大城市拼搏奮鬥的年輕人最樸實的心願。

打拼闖蕩多年,36歲的趙桐成了“新上海人”。他是享受臨港人才政策(居轉戶年限由7年縮短至5年)落戶臨港的第一人。

圖說:趙桐。受訪者供圖

趙桐的老家是遼寧鐵嶺,如今擔任上海港城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開發事業二部的工程主管。在臨港新片區成立之前,趙桐就已經參與臨港的開發建設。“現在想來也是碰巧,趕上了臨港發展的好機遇。”

提起居轉戶“7轉5”第一人的身份,趙桐說自己當時也很意外。2020年元旦,他看到臨港人才落戶政策,覺得自己滿足條件,就去諮詢了具體流程,不到3個月就辦好了。

作爲工程建設的從業人員,趙桐親歷了臨港新片區的變化。“很多大項目陸陸續續落地了,海昌公園、星空之境、冰雪之星等,地標性項目建得很快,大家很忙碌,也有幹勁。”聊天時,趙桐指向不遠處的兩個工地,“左邊這塊正在建設的是臨港的‘最美臨湖圖書館’,即將竣工了。右邊在建一家酒店。”

趙桐在臨港生活了6年,未來也將紮根於此,“臨港新片區的發展很快,教育、交通、商業等配套設施越來越好,人口也變多了,是一個適合安家立業的地方”。

中年創業,他選擇臨港作爲“夢開始的地方”

去年3月實地考察,8月開啓籌備,12月註冊成立新公司……在人生的第44個年頭,職業生涯過半的曾劍鴻選擇創業再出發,想在電源模組產品領域尋找新突破。他選擇臨港新片區作爲“夢開始的地方”,成立上海沛塬電子有限公司,和團隊成員一起專攻人工智能(AI)領域的高密度封裝集成技術。

曾劍鴻把新事業的切入口定格在了自己耕耘20多年的領域——電源模組產品。這樣一個成熟的“老”行業如何在推動發展AI的大背景下煥發新生,開闢出新的高端市場並助推形成更高階的產業體系?曾劍鴻有着自己的打算。“深思熟慮決定出來創業,我們跑了很多地方考察,覺得臨港新片區是最合適的地方。”

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們對社會智能化的需求也相應增加。智能化的基礎是算力(即大型智能IC),要保障並提升大型智能IC的性能,就要有一整套強大而完善的供電解決方案。因此,電源早就不再侷限於配合客戶實現功能,已然成爲提升客戶競爭力的關鍵力量。通過半導體封裝技術生產高密度封裝集成電源模組,可用於廣泛場景的模塊化產品、AI加速卡供電解決方案 。這是當下業界正在久久爲功的技術路徑,也是“各路兵家必爭之地”。對這一方面的鑽研,曾劍鴻和團隊成員可謂是“輕車熟路”。

圖說:曾劍鴻。受訪者供圖

去年10月,曾劍鴻和創始團隊成員入駐臨港新片區海洋科技創業園。“臨港把人工智能作爲支柱產業來發展,對高端產業的佈局和遠大規劃,深深吸引我們。” 曾劍鴻說。真正下決心選擇臨港前,他做足了功課,對新片區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考察。曾劍鴻發現,新片區產業基礎好,上下游企業集聚在一起,聯動合作的機會很多。不僅如此,新片區落地企業中恰好缺乏像他們這樣能提供智能IC供電解決方案環節的公司。“有前景,有市場,有未來,我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臨港。”

在曾劍鴻看來,臨港管委會的工作人員是一羣有理想有激情的人。“他們會主動關心企業需要什麼。當我們諮詢政策時,他們從不會因爲是初創公司而忽視。政府和園區的工作人員甚至放棄休息時間,詳盡答疑。”在這些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身上,曾劍鴻看到了與創業者一樣堅韌不拔的精神,“我覺得,選擇臨港,就是選擇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