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1964年抢救霍德明的医护团队

市二医院博士墙

1892年的一天,一名叫启尔德的人敲开成都四圣祠街一户人家的门,他听说这家男主人得了久久难以治愈的严重耳病,希望能够通过西医的方式将其治愈。这一年,西医入川,四圣祠街有了四川第一所西医医院,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所医院经过发展积淀所凝聚起来的精神,会影响一代又一代成都医者。

2022年7月底的一天,一名年仅16个月的小婴儿被其父母抱着,从凉山州甘洛县慕名而来,进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就诊。在这里,普外二科(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李广阔团队为孩子成功实施了先天性胆管扩张手术,救孩子于水火之中。这个孩子成为医院此类手术的最低龄患者,让医生团队在技术上再一次实现突破。

今年,市二医院建院130周年。这两个相距130年、分属于不同历史时空的故事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却因为流淌于同一条历史河流而有着精神上的密切关联。类似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医院上演,从平凡的故事里,若干个关键词一一浮现出来:仁爱、关怀、团结、奋斗、进取、开拓……每一个词都与解除患者疾苦紧密相连。

这便是医者精神。经过130周年的沉淀和积累,市二医院医者的精神有着如长镜头般触动人心的景深。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由远而近感触一下市二医院的医者精神。

A

被爱浸润的医者

作为西医入川之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从一开始便烙上“爱”的印记,“仁济”这个词浇灌着每一代医生,让他们内心柔软但葆有一颗进取之心。

本文开头所讲的医院创始人启尔德,为了救治那名严重的耳病中年患者,即便被拒绝也不放弃,终于得到患者信任而服用他开的药。被治愈后,患者提着一篮水果登门道谢。

医者的爱是会代代传承的。抗战时期,大批中国名医、学界大师聚集成都,吴英恺、吴阶平、张光汉等等名家在这里留下不灭的印迹,成为精神火种,用博爱和进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生。

因而才有了这些感人故事。

我国著名皮肤病专家翁之龙1950年在市二医院创建皮肤科。因为他眼睛高度近视,为了看清病人患处,他不得不俯下身来将眼睛“贴”在病人的皮肤上,以便作出准确诊断,因而患者说翁之龙不是在看病,而是在“闻病”。

翁之龙影响了同为皮肤病专家的妻子龙曼莉。尽管她生活中有洁癖,但当面对各种皮肤病患者,即便散发着恶臭,她从不嫌弃“脏”和“臭”,像一名侦探一样准确查找出病因。

1964年,成都市肉联厂工人霍德明不慎跌入滚烫的胶锅导致大面积烫伤,市二医院上演了惊动全国的拯救行动。烧伤科医生杨世清毅然为仅出生68天的孩子断奶,日日守候在霍德明病床前。

真实发生的故事代代相传,浸润着医院每一名医者。故事的浸润转化为一系列行动,又浸润进患者心田。

皮肤科年轻医生程孝顶每次在为腿脚不方便的年老患者治疗后,都要亲自将他们扶起来并为他们穿好鞋系好鞋带,病人亲切称他为“鞋带医生”。

骨科主任曾勇为了拯救一名脊柱弯曲的贫穷少年,不惜奔赴百里将其接到医院,手术康复后又将其送回大山里的家中。

……

市二医院这群被爱浸润的医者,向世人刻画了一张张让人温暖的面孔。

B

被疾苦驱赶着的医者

“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基因,让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心存大爱,这种爱又产生着巨大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去寻求更新的技术、更好的管理、更优的流程,以期为患者解决更多疾苦。”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谦说。

皮肤病患者群体庞大。市二医院皮肤科是四川乃至整个西南的名科,尽管有着悠久历史而且名家辈出,但他们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的脚步,努力寻求更好的治疗手段,致力于走在国内学科的前沿。在著名皮肤病专家路永红的带领下,去年底,皮肤科跃升为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升级并不仅仅代表荣誉,它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说明我们能为广大皮肤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服务。”

心脏主动脉是生命的“主干道”,当发生主动脉夹层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患者面临高度生命风险。为了于急迫中拯救生命,市二医院心胸外科主任肖宗位前往北京安贞医院,跟随国内著名大血管外科专家孙立忠教授学习。学成归来后,市二医院心胸外科每年要拯救数十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放在以前,这些患者大多是徘徊在鬼门关的人。

因为妈妈经常生病,小时候反复奔跑在田间小路上去请村医的王健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童年的经历让他更能体会求医的辛酸和煎熬,因而他不断在自己的神经内科领域深耕、开拓。他深入社区开展卒中干预项目,希望在源头对卒中进行拦截;他通过科研创新偏头痛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折磨;他带领神经内科团队勇立学科潮头,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还有烧伤科、心内科、普外科、儿科……一个个学科带头人秉承着“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为驱赶患者的疾苦而拼搏、奋战,努力用技术的突破来更好地护佑患者安康。

这样的“驱赶”,让市二医院近几年的发展交出了漂亮答卷。数据显示:该院门诊人次从2017年的187万增长到318万;出院人次从2017年5.9万增长到9.8万;手术台次从2017年的1.9万增长到4万台,其中三四级手术从1.5万台增加到3.3万台。

C

被初心凝聚起来的医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而作为医者,他们的初心更为具象,那就是守望人民群众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守住人民群众健康,2021年3月,市二医院龙潭院区正式启用,从而形成“一院两区一分部”的发展格局,2600张病床数使之成为一艘医疗巨舰。

巨舰要远航,就需要一批有着同样目标、可以携手奋进的人。有市二医院13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由此产生的“仁济”文化,特别是有院党委的坚强领导,高端人才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

最新数据显示,市二医院如今职工总数达3800人,博士总数从2017年的34人增加到近200人,博士后12人,硕士1000人;护理硕士由2人增至40人,学科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由10人增至35人;高级专家由330人增至500人;硕士生导师由10人增至47人;今年又新增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1名、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1名、省临床技能名师2名。

高端人才的汇聚使学科建设得到了突破性的推动。与2017年相比,该院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省级重点学(专)科达9个,增加了5个;市级重点学科达33个,实现市级重点专科全覆盖;烧伤整形科进入“中国医科院科技量排名”全国前56名;建立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合作;建成了仁济医学模拟中心,完善了教学管理体系,医院正积极打造仁济实验室,并建立皮肤专病数据库……

“每个医生的技术实力成就了每个学科的强大实力,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今年更是实施了‘双百计划’,引进100名博士,培养100名博士,通过人才的聚集让医院这艘巨舰行驶得更快更平稳。”市二医院党委书记徐荣华说。

D

被拉进“战场”的医者

突发事件是检验一所大型医疗机构行动能力的最好“试金石”。“7·15”和“7·22”疫情的相继发生,让身处“风暴地带”的市二医院医者们经受住了考验。在该院党委的安排部署下,1400余名医生投身抗疫战场,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责,为疫情的精准、有效、快速防控贡献了力量。

医务部长何睿是名骨科专家,近两年他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办公室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7·15”疫情发生后,他身处抗疫协调重要岗位,一个月没能回家,一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

院感科长杨磊身处院内抗疫第一线,他深知岗位的责任和身上的重担,将医院当成家,吃住在医院,战斗在医院,日日奔赴在医院数个重点防疫关口,微信步数轻松突破3万步,“累得有时感觉站着都能睡着”。

文静是普外一科的医生。在完成手术后,他脱下手术服便奔向外检地,为核酸检测提供支援。细算下来,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那段时间每个人都在打仗,没有一个人叫苦。”

数据显示,市二医院核酸检测量最大的时候,一天竟达到40万人次。检验科党支部书记、临床医学检验中心主任保勇说:“我们怀揣着医者的责任,担起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在防疫一线,守护着这座城市。”

守护城市,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医者是战士;当疫情消退城市恢复如初,医者们重新回归,是人民的健康守望者。市二医院党委书记徐荣华说:“每个医生都是了不起的战士,在中国医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向每位战士致敬,也向天下所有的医者致敬!”

(张笑菲 尚岚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市二医院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