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成都日報

1964年搶救霍德明的醫護團隊

市二醫院博士牆

1892年的一天,一名叫啓爾德的人敲開成都四聖祠街一戶人家的門,他聽說這家男主人得了久久難以治癒的嚴重耳病,希望能夠通過西醫的方式將其治癒。這一年,西醫入川,四聖祠街有了四川第一所西醫醫院,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這所醫院經過發展積澱所凝聚起來的精神,會影響一代又一代成都醫者。

2022年7月底的一天,一名年僅16個月的小嬰兒被其父母抱着,從涼山州甘洛縣慕名而來,進入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龍潭院區就診。在這裏,普外二科(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李廣闊團隊爲孩子成功實施了先天性膽管擴張手術,救孩子於水火之中。這個孩子成爲醫院此類手術的最低齡患者,讓醫生團隊在技術上再一次實現突破。

今年,市二醫院建院130週年。這兩個相距130年、分屬於不同歷史時空的故事看起來似乎毫不相干,卻因爲流淌於同一條歷史河流而有着精神上的密切關聯。類似的故事其實每天都在醫院上演,從平凡的故事裏,若干個關鍵詞一一浮現出來:仁愛、關懷、團結、奮鬥、進取、開拓……每一個詞都與解除患者疾苦緊密相連。

這便是醫者精神。經過130週年的沉澱和積累,市二醫院醫者的精神有着如長鏡頭般觸動人心的景深。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醫師節,讓我們由遠而近感觸一下市二醫院的醫者精神。

A

被愛浸潤的醫者

作爲西醫入川之地,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從一開始便烙上“愛”的印記,“仁濟”這個詞澆灌着每一代醫生,讓他們內心柔軟但葆有一顆進取之心。

本文開頭所講的醫院創始人啓爾德,爲了救治那名嚴重的耳病中年患者,即便被拒絕也不放棄,終於得到患者信任而服用他開的藥。被治癒後,患者提着一籃水果登門道謝。

醫者的愛是會代代傳承的。抗戰時期,大批中國名醫、學界大師聚集成都,吳英愷、吳階平、張光漢等等名家在這裏留下不滅的印跡,成爲精神火種,用博愛和進取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醫生。

因而纔有了這些感人故事。

我國著名皮膚病專家翁之龍1950年在市二醫院創建皮膚科。因爲他眼睛高度近視,爲了看清病人患處,他不得不俯下身來將眼睛“貼”在病人的皮膚上,以便作出準確診斷,因而患者說翁之龍不是在看病,而是在“聞病”。

翁之龍影響了同爲皮膚病專家的妻子龍曼莉。儘管她生活中有潔癖,但當面對各種皮膚病患者,即便散發着惡臭,她從不嫌棄“髒”和“臭”,像一名偵探一樣準確查找出病因。

1964年,成都市肉聯廠工人霍德明不慎跌入滾燙的膠鍋導致大面積燙傷,市二醫院上演了驚動全國的拯救行動。燒傷科醫生楊世清毅然爲僅出生68天的孩子斷奶,日日守候在霍德明病牀前。

真實發生的故事代代相傳,浸潤着醫院每一名醫者。故事的浸潤轉化爲一系列行動,又浸潤進患者心田。

皮膚科年輕醫生程孝頂每次在爲腿腳不方便的年老患者治療後,都要親自將他們扶起來併爲他們穿好鞋繫好鞋帶,病人親切稱他爲“鞋帶醫生”。

骨科主任曾勇爲了拯救一名脊柱彎曲的貧窮少年,不惜奔赴百里將其接到醫院,手術康復後又將其送回大山裏的家中。

……

市二醫院這羣被愛浸潤的醫者,向世人刻畫了一張張讓人溫暖的面孔。

B

被疾苦驅趕着的醫者

“歷史的傳承、文化的基因,讓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們心存大愛,這種愛又產生着巨大的力量,推動着他們去尋求更新的技術、更好的管理、更優的流程,以期爲患者解決更多疾苦。”該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周謙說。

皮膚病患者羣體龐大。市二醫院皮膚科是四川乃至整個西南的名科,儘管有着悠久歷史而且名家輩出,但他們一直沒有停止追求的腳步,努力尋求更好的治療手段,致力於走在國內學科的前沿。在著名皮膚病專家路永紅的帶領下,去年底,皮膚科躍升爲國家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升級並不僅僅代表榮譽,它是一種綜合實力的體現,說明我們能爲廣大皮膚病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治療服務。”

心臟主動脈是生命的“主幹道”,當發生主動脈夾層的時候,往往意味着患者面臨高度生命風險。爲了於急迫中拯救生命,市二醫院心胸外科主任肖宗位前往北京安貞醫院,跟隨國內著名大血管外科專家孫立忠教授學習。學成歸來後,市二醫院心胸外科每年要拯救數十例主動脈夾層患者,放在以前,這些患者大多是徘徊在鬼門關的人。

因爲媽媽經常生病,小時候反覆奔跑在田間小路上去請村醫的王健長大後成爲一名醫生。童年的經歷讓他更能體會求醫的辛酸和煎熬,因而他不斷在自己的神經內科領域深耕、開拓。他深入社區開展卒中干預項目,希望在源頭對卒中進行攔截;他通過科研創新偏頭痛治療方法,緩解患者的疼痛折磨;他帶領神經內科團隊勇立學科潮頭,收穫了一大批忠實粉絲。

還有燒傷科、心內科、普外科、兒科……一個個學科帶頭人秉承着“敬佑生命、 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爲驅趕患者的疾苦而拼搏、奮戰,努力用技術的突破來更好地護佑患者安康。

這樣的“驅趕”,讓市二醫院近幾年的發展交出了漂亮答卷。數據顯示:該院門診人次從2017年的187萬增長到318萬;出院人次從2017年5.9萬增長到9.8萬;手術檯次從2017年的1.9萬增長到4萬臺,其中三四級手術從1.5萬臺增加到3.3萬臺。

C

被初心凝聚起來的醫者

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是每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而作爲醫者,他們的初心更爲具象,那就是守望人民羣衆的健康。

爲了更好地守住人民羣衆健康,2021年3月,市二醫院龍潭院區正式啓用,從而形成“一院兩區一分部”的發展格局,2600張病牀數使之成爲一艘醫療鉅艦。

鉅艦要遠航,就需要一批有着同樣目標、可以攜手奮進的人。有市二醫院130年的歷史文化積澱以及由此產生的“仁濟”文化,特別是有院黨委的堅強領導,高端人才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

最新數據顯示,市二醫院如今職工總數達3800人,博士總數從2017年的34人增加到近200人,博士後12人,碩士1000人;護理碩士由2人增至40人,學科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由10人增至35人;高級專家由330人增至500人;碩士生導師由10人增至47人;今年又新增省衛生健康領軍人才1名、省衛生健康首席專家1名、省臨牀技能名師2名。

高端人才的匯聚使學科建設得到了突破性的推動。與2017年相比,該院新增國家級臨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1個,省級重點學(專)科達9個,增加了5個;市級重點學科達33個,實現市級重點專科全覆蓋;燒傷整形科進入“中國醫科院科技量排名”全國前56名;建立了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推進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合作;建成了仁濟醫學模擬中心,完善了教學管理體系,醫院正積極打造仁濟實驗室,並建立皮膚專病數據庫……

“每個醫生的技術實力成就了每個學科的強大實力,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放鬆過人才的培養與引進。今年更是實施了‘雙百計劃’,引進100名博士,培養100名博士,通過人才的聚集讓醫院這艘鉅艦行駛得更快更平穩。”市二醫院黨委書記徐榮華說。

D

被拉進“戰場”的醫者

突發事件是檢驗一所大型醫療機構行動能力的最好“試金石”。“7·15”和“7·22”疫情的相繼發生,讓身處“風暴地帶”的市二醫院醫者們經受住了考驗。在該院黨委的安排部署下,1400餘名醫生投身抗疫戰場,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心盡責,爲疫情的精準、有效、快速防控貢獻了力量。

醫務部長何睿是名骨科專家,近兩年他一直堅守在抗疫一線,辦公室幾乎成了他的第二個家。“7·15”疫情發生後,他身處抗疫協調重要崗位,一個月沒能回家,一天睡眠不足4個小時。

院感科長楊磊身處院內抗疫第一線,他深知崗位的責任和身上的重擔,將醫院當成家,喫住在醫院,戰鬥在醫院,日日奔赴在醫院數個重點防疫關口,微信步數輕鬆突破3萬步,“累得有時感覺站着都能睡着”。

文靜是普外一科的醫生。在完成手術後,他脫下手術服便奔向外檢地,爲核酸檢測提供支援。細算下來,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工作16個小時,“那段時間每個人都在打仗,沒有一個人叫苦。”

數據顯示,市二醫院核酸檢測量最大的時候,一天竟達到40萬人次。檢驗科黨支部書記、臨牀醫學檢驗中心主任保勇說:“我們懷揣着醫者的責任,擔起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堅守在防疫一線,守護着這座城市。”

守護城市,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來臨時,醫者是戰士;當疫情消退城市恢復如初,醫者們重新迴歸,是人民的健康守望者。市二醫院黨委書記徐榮華說:“每個醫生都是了不起的戰士,在中國醫師節這個特殊的節日裏,向每位戰士致敬,也向天下所有的醫者致敬!”

(張笑菲 尚嵐婷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鄧曉洪 市二醫院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