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工网

安友仲,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学系主任。在国家援鄂医疗队任北大医学武汉前线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兼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医学与器官支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委。先后荣获北京市“抗击SARS先进个人”、北京市“首都健康卫士”、“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荣耀医者-专科精英奖”、“北京榜样”候选人等奖励。

“重症医学专业,从诞生的第一天,就注定了与灾难、疫情和临床医疗生命支持与救治的密不可分,就注定了从事这个专业的医护工作者的责无旁贷。”自踏上医学这条道路起,安友仲的生活便被奉献和奔波填满,年近花甲,他依然满腹豪情。肩上,是家国安危的重任,是无数百姓们的信任,是重症患者生的希望,这是安友仲“仁心精术为良医”的责任。

临危受命 悉心指导 掌舵危重新冠救治

作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专家,抗击SARS、汶川救援、雅安救援、H1N1防控、新冠疫情防控……在国家重大疫情或灾难之时,都会出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主任安友仲教授的身影。过去数十年,他冲锋在前,为患者撑起一片天;这一次,他依然坚守在第一线,100 多个日日夜夜, 安友仲都在为着疫情防控、国家诊疗方案制定、重症病人治疗而奔走。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安友仲教授就高度关注疫情进展和救治情况,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传染病专家和重症医学专家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抢救病人。抵达武汉后,安友仲主任最快速度了解全部患者病情,并进入隔离病房逐一查房。密不透气的厚重防护服,对于年轻医护人员来说都是对身体和生理的考验,对于年近60岁的安主任来说,更是一种极限挑战。但他喜欢跟患者床边交流,不仅解答他们对病情的疑问,科普一些小知识,还询问生活方面的困难,他细心的话语,温暖了患者,也改变了原本沉重压抑的病房气氛。他的细心的话语,温暖了患者,安慰了患者,让患者眼中有了亮光,心中有了希望!

每次查房,从器官功能支持、氧疗与呼吸支持、循环监测与支持、营养支持等细节方面进一步优化救治方案,给全队的诊治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安友仲主任带领团队从支持治疗、水电平衡、基础疾病治疗、肠内营养与血糖血脂监测、糖皮质激素用量和时间等细节入手;仔细斟酌包括氧合、心率等器官功能评估的临床预警指标、病情恶化指标需要;严格执行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无创或有创正压通气的规范管理,同时增强医疗队协同性,针对基础疾病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治疗原发病和累及特定器官的疾病,会最大程度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赢得了这场战斗,2020年4月4日,独立管理的重症病区“清零”,圆满完成援鄂医疗任务。“老夫聊发少年狂,赴汉口,跨长江。医亦凡人,匹夫尽责灭疫狼。”安友仲驰援武汉登机前,曾赋诗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他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和医疗队员们圆满完成了武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凯旋而归。返京路上,他再次赋诗:江城月已三度圆,棉衣入箱易短衫,曾经霜雪凄风惨,更信春雨山花繁。

苦心钻研 奋斗不止 仁心精术即为良医

如果没有做一名医生,安友仲教授很可能会成为一名作家,或是一名哲学系教授。曾是当地高考语文单科状元的他,从医三十余年,对生活睿智敏感,对知识广博积累,不仅思维缜密,更是腹有诗书。受益于大学研习哲学,多年的重症医学临床经验,让安友仲教授对医学本质有着更多思考。

“很多人说我是医生里的哲学家、是西医里的中医。其实医学是科学,更是思考与认识人体自身的哲学。我们不仅要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去认识、调理,更要扶正与祛邪兼顾,对‘症’支持与对‘因’治疗兼顾,全方位而又个体化地实施多器官功能支持。无论中医西医、无论全科专科,唯有救人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的。” 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豁达的胸襟,让安友仲教授在重症医学领域独树一帜。他作为牵头专家制定了《中国重症加强质量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为中国重症医学镇痛镇静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提出了“无监测 勿镇静”、“镇痛是镇静的基础”等先进理念。在重症营养领域,一直强调肠道菌群的重要性,提出了“先喂菌 后喂人”等理念。近年来还一直致力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制研究,发现腺苷受体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的思考,让年近花甲的安友仲教授更凭添使命感。在安友仲主任带领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急危重症疾病临床诊治及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重症医学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及京津冀重症医学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奉命于病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白衣为袍,使命在肩,凡为医者,侠之大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