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然

8月18日下午,臺積電的4位高管陳芳、商智淵、鄭茂朋、蘇華趕到南京市的國際博覽會議中心,距離開場還有一刻鐘的時間,全場坐滿了人,高管們明明是提前到場,卻像是來遲了一樣。

臺積電專場論壇提前開始,參會者來自華爲、vivo、本土芯片設計廠、地方招商局和投資者,比上午高峯論壇的人羣還要密集。

這家佔據全球一半以上產能的半導體公司正在進行3nm芯片量產的最後衝刺。圍繞這家企業和其背後的半導體供應鏈,則站在了政治和商業的暴風之中。

一週前,美國正式簽署了芯片法案,法案總價值2800億美元,其中527億美元將用於芯片補貼,增強美國本土半導體制造,並限制先進工藝流向中國。

而此前日本、歐洲和韓國出臺的產業政策儘管未有如此明確的排他性,但也均強調了本土半導體制造能力的建設。

半導體的輝煌10年是全球合作的產物,在其走向市場下行週期的關口,也同時站在了全球化的十字路口。“我們正在見證半導體行業風向的變化,這會給經濟帶來損害,所以,這個時候是築起高牆,還是利用變革之風,繼續展開工作,我選擇後者。”美國信息產業機構(USITO)總裁繆萬德說。

臺積電在過去一年供應了12000種不同的半導體產品,這些產品來自於上下游的通力合作,包括衆多IP設計夥伴和原料供應商。“沒有的事”,“我們今天來,一直在強調跟大家的合作”,“只要想合作,沒有做不到的,等到合適的時機自然有合作的機會”,在臺下,當被問到會不會減少對華的投資、不跟中國企業合作時,臺積電的一位經理說。“臺積電一直以來成功的祕訣就是齊心合作。”臺積電(中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陳敏在主論壇上表示。

產業鏈分裂變局

“這次盛會召開在美國芯片法案、組建Chip4聯盟對中國半導體造成挑戰的大背景下”,8月15日,在2022年世界半導體大會主論壇中,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羅羣表示。

世界半導體大會始辦於 2019年——正值全球半導體剛剛出現裂縫的一年,當2022年這一論壇第四次舉辦之時,這一裂縫明顯擴大了。

2022年當地時間8月9日,美國正式通過了《2022年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計劃未來五年對半導體提供合計527億美元的政府補貼,且禁止獲得補貼的企業10年內在中國或其他相關國家進行實質性擴張。Chip4(芯片四方聯盟)則是由美國推動的,擬建立包括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在內的芯片聯盟。

當地時間2月8日,歐盟委員會公佈備受外界關注的《芯片法案》,計劃大幅提升歐盟在全球的芯片生產份額。

根據該法案,歐盟將投入超過430億歐元公共和私有資金,用於支持芯片生產、試點項目和初創企業。其中,110億歐元將用於加強現有的研究、開發和創新,以確保部署先進的半導體工具以及用於原型設計、測試的試驗生產線等。

繆萬德在會上稱,大多數項目(各國產業政策)都是超越純商業目的,是國家爲了國防和安全來推動產業,這就使問題變得有些複雜。

“我們的行業必須重新致力於公開、公平的競爭,爲了使供應鏈更有彈性,我們必須有一種模仿供應鏈彈性的精神。不要讓不安全、猜疑和戰爭遮蔽前進的道路。”繆萬德說。

方正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提出,各國芯片政策的推進,意味着全球半導體行業發展基調的改變:將由自由市場競爭,轉向國家資本主導扶持。

方正證券表示,拉長來看,2010-2017年是全球化的蜜月期,各國以自身的比較優勢參與半導體的大分工,美國企業做Fabless(無晶圓廠,只做芯片設計)、到中國臺灣找晶圓代工和封測,到韓國找存儲器、到日本找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做出的芯片最終搭載到中國的消費電子。

直到2018年格局開始分化,形成了三大陣營:美國、中國,以及獨立於中美的中間勢力:歐洲的光刻機、日本的芯片材料、中國臺灣的晶圓廠、韓國的存儲廠,構成一箇中間的循環體,既能對美國、也能對中國大陸進行外循環。

方正證券表示,2022年《芯片法案》落地,疊加美國準備推出CHIP4聯盟,產業會形成中、美兩大格局,美國會在Fabless基礎上,補全晶圓廠(中游製造)和半導體設備(上游),重新開始內循環,而中國大陸也會以fab廠自給自足爲基礎,重塑一個內循環格局。而日本、歐盟等大量的中間循環體會消失。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於燮康表示,半導體是一個典型的全球化合作的行業。各國的半導體政策計劃,把中國看作未來長期的戰略挑戰和競爭對手,這與全球半導體產業多年來形成的公平、開放、非歧視的共識背道而馳。

“如今形勢下,全球化佈局的重組已在所難免。”於燮康說。

一位本土封測廠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過去全球市場都以商業爲先,現在各國都有加強產業政策的風向。供應鏈會進一步分裂,但令人擔心的是,局勢並非是兩個陣營那麼簡單,而是走向四分五裂的狀態。

該人士稱,從企業角度,過去考慮與客戶、夥伴的關係,如今還要考慮更多。

雲岫資本合夥人兼首席技術官趙佔祥表示,今年上半年半導體投資的活躍度下降,尤其美元基金出現了下降,受到外力加持,一些美元基金甚至有撤離半導體的趨勢。從幣種來看,未來人民幣基金,特別是國家隊的活躍度會凸顯。

“十字路口”疊加“拐點”

在二季度財報會上,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說:“2023年開始,半導體會像2015-2019年那樣經歷一個下行週期,客戶對芯片庫存的調整,至少會持續幾個季度。”

華潤微副總裁馬衛清表示,今年6月是一個值得警惕的時間拐點,銷售額繼續增長,但銷量環比下滑,打破了半導體一直以來的量價齊升。

“銷量增長小於銷售額增長是行業進入衰退期的一個標誌。接下來產業可能進入調整期,轉入量價齊跌。”馬衛清說。

半導體不僅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同時也正站在產業的拐點之上。

中芯聚源董事總經理王蓓蓓認爲,半導體的週期和鋼鐵、煤炭的週期不同,高科技週期更多是伴隨技術迭代和創新,如消費電子的下滑不只與消費信心下滑有關,更多是技術迭代。經過這一輪週期,市場會留下高質量企業。

臨芯投資董事總經理顧萌認爲,半導體正處在戰略性和週期性疊加的關鍵節點,呈現出“冰與火”的特徵,戰略性是指半導體是電子信息工業的基石,正在被各國視爲戰略產品,週期性則是產業本身的屬性。“資本必須辨析出哪些是火,哪些是冰。”顧萌說。

合作應對

中國集成電路進口仍然在增長。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同比下降10.4%,但是進口卻同比增長了5.5%,達到1.35萬億元,超過原油成爲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對於中國,半導體很重要,對於半導體,中國也很重要。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珂表示,整體來看,中國的市場規模是美國的2倍,中國的產能(偏中低端產能)也是美國的2倍。美國限制的方向在於先進芯片的合作,但是數據上看,10nm以下製程(屬於先進芯片)僅佔全球半導體產能5.9%份額。

李珂表示,半導體技術在不斷演進,但是成熟芯片技術並沒有被淘汰,先進技術主要滿足智能手機,但是在更多的長尾市場,如汽車電子、工業控制,成熟芯片的發揮空間很大。所以中國大陸可以在成熟芯片上加強發展,夯實特色工藝,去服務更多元、長尾的市場。

李珂認爲,儘管中國仍然是集成電路的最大進口國,但是動態地看,2017H1-2021H1期間,出口額增速21.4%,遠遠高於進口額增速13.6%,這印證了產業的不斷成長。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刊登了邢海明大使接受韓國ChannelA電視臺專訪全文,其中針對“Chip4”的相關提問,邢海名錶示:“中國也是全球半導體生產大國和重要市場,把中國排除在外搞Chip4,其出發點就是錯誤的”。邢海名認爲,中韓在長期合作過程中已經形成深度融合的產業關係,也都是全球半導體產供鏈的重要環節,中國佔據韓國60%的半導體出口市場。

在分裂和週期變化的節奏下,尋求最大可能的合作依然是應對之策。

上述封測廠人士對記者稱,這時最重要的是加強與客戶,尤其是終端客戶的溝通,摸清實際的需求,戰略性地調整產能,逐步縮減供過於求的品類。調整是個動態的過程,終端的砍單,越往上游傳遞越劇烈,當下形勢,保持充分的合作與溝通很重要。

合作是半導體曾經的成果,也是應對目前變局的關鍵。“臺積電一直以來成功的祕訣就是齊心合作。”陳敏說。

在臺積電看來,半導體下游的流向正在發生結構性的分化。消費電子行業的客戶供需逐步平衡,部分進入了去庫存階段,而汽車、高性能計算行業的需求持續強勁。半導體長期的結構性增長依然堅挺,只是下游不同的需求之間正在發生轉換。

由於疫情、地緣政治影響,臺積電認爲,供應鏈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更多客戶通過庫存方式增加供應鏈靈活度,但也需要在增加供應鏈靈活度和增加成本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我們會加大全球化的生產佈局,增加供應鏈的靈活度。同時也會盡量減少因爲製程複雜度攀升而導致的成本增加。”陳敏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