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接近10000人要不要全集中隔离?这是一个大的难题。”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了2022年“最美医生”中外记者见面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代表、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党委书记卢金星在会上分享了践行“又早又准”原则的流调案例。基于精准研判,出现两例新冠感染者的万人小区只集中隔离了6户,就实现了其他人不被感染的目标。

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抗疫效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人,但最美医生用自己的睿智和专业能力让很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免受影响。在会上,最美医生们分享了不少他们在治病救人之外的工作,例如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建立“艾友”家园、处理医患关系等等。

近视越来越低龄,不能再等了

谈及为什么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愿意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公益科普,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忍不住透露出对孩子们的焦心。他在眼科领域做了30多年医生,显著地感受到近视患者越来越多,而且有低龄化、高度化的发展趋势。

“不能等到孩子已经近视了、近视变成高度近视了、或者高度近视并发症已经出现了,我们再去治。”周行涛说,这时候已经“落后”了,医生的工作必须要前置,要把“防”的源头抓住。

为此,周行涛创立了儿童“近视小飞侠”科普志愿者服务队,通过直播、漫画书等各种形式进行近视防控科普,用专业性、科学性做好科普。“看得见的近视防控科普,就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最好用的‘眼药水’,每个医生都应该去做。”周行涛说。

病耻感让病人需要一个倾诉的出口

“艾滋病感染者特别是新发的病人,对疾病存在恐惧和病耻感,他们心生纠结,无法告诉家人和朋友,因此缺乏一个可以倾诉宣泄的出口。”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艾滋病治疗中心主任、主任护师胡敏华说,艾滋病患者的这种情况,促使自己带领团队开通了热线电话,每天保持电话畅通。

20多年来,胡敏华的手机里已经储存了1000多个患者和家属的电话。“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联系,知道他的问题所在,进而能够及时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危机干预的服务。”胡敏华说。

艾滋病护理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护理疾病带来的健康危害还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为了为艾滋病患者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帮助,胡敏华牵头设立了“艾友”温馨家园的场所,定期开展线下的活动,通过健康宣教、科普沙龙等,让病友有一个沟通交流的场所。

医患关系要一点点感悟

“我觉得医患关系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互相的理解。”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说,自己也是一点点感悟过来的,年轻时有些急躁,现在越来越觉得沟通很重要,多年的经历让他非常重视医生和患者家属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换位思考。

丁仁彧表示,大部分患者还是能够理解医生的。他谈到一位历经两个月也没能从死神手里夺过来的患者。“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在病人去世之后,家属还发短信表示感谢。”丁仁彧说,那一刻觉得医生能做的很有限。

“我经常跟我们的年轻医生说,不管你再忙,也要跟家属好好沟通,这个很重要,因为隔着ICU那扇门,家属把患者交付给了我们。”丁仁彧说,无愧于这份信任,医生需要把百分之百努力奉献给重症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