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以來,我國南方陷入一片炙熱,以四川、重慶爲中心已經從傳統的“火爐”升級爲“煉丹爐”。在多地突破歷史極值之餘,據中央氣象表示已經確定2022年夏成爲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高溫天氣帶來的隱患不少,按照官方預報未來川渝還將繼續高溫。就在這個時候一奇景發生:霸佔全國高溫榜已經長達十多天的重慶出現了罕見的“三日同輝”。

全國極端高溫事件分佈圖(6月1日-8月15日)

這起事件就發生在日前,如果放在一般情況下還好不會引起這麼大熱議。但恰逢極端高溫,在上月纔剛出現“二日同輝”,如今又現3個太陽。不少人紛紛感慨:難怪這麼熱,原來有三個太陽,這是在“打怪升級”啊?還有比較幽默的小夥伴,打趣表示:難不成要民間推選,學習后羿射日了?而當地有老人則表示,按照民間傳言,這很有可能是災禍發生前的不祥之兆。

那麼問題來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2022年地球快要被熱得“燃燒”起來,重慶出現的3個太陽真的與之有關嗎,和災禍傳言真的有聯繫嗎?下面不妨逐一瞭解一下。

重慶南川區上月出現“2個太陽”

歷史上的“三日同輝”事件!“災禍預兆”傳言從何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三日同輝”事件已經並非首次發生,在歷史上乃至現如今都曾發生過多次。據悉,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籍《春秋》中曾記載:“兩日並出,地裂水不流”。而“后羿射日”的傳說,更是民間流傳甚廣。於是“三日同輝”、“五日凌空”因爲看到的太陽更多,數量越多就越罕見,也就被認爲即將發生更大災禍。

而就從古今中外、古至今的諸多事件來說,其中有一部分十分湊巧地和災禍剛好碰上,或者因地方敏感,容易將兩者引發聯想。不妨看看以下事例:

  • 1551年4月的時候,馬德堡城眼看就要被攻破,城內人一片恐慌之際,但突然敵軍直接放棄緊急撤退。據悉,原來是因爲敵人久攻不下,又見到在該城上空出現了“三日凌空”,於是認爲是上帝不讓攻打此城,於是馬上撤退。

  • 2020年12月,在北京宣武門上空意外出現了“3個太陽”。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宣武門就一直是囚車出入的地方,在門外就是刑場,因此宣武門也被稱爲“死門”。歷史上文天祥、戊戌六君子譚嗣同等人都是在這裏問斬,而2020年又正值美國、澳大利亞野火不斷,北極圈極限高溫,於是不少人就擔憂會不會此時此地出現3個太陽預示了什麼?

  • 無獨有偶,2021年3月的時候,在河南多地上空罕見同時出現“3個太陽”。在引發圍觀的同時,也有引發不少人害怕,擔憂會是“不祥之兆”。因爲就在2月份的時候河南曾發生過“雷打雪”奇觀,這兩者接連發生讓不少人都產生了聯想。

......

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值得注意的是,縱觀這麼多起事件,無一例外,每次出現都容易被人們和某些不好的事情聯想在一起。從根本上來說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魔方看來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確實很罕見,見得不多所以容易產生和生活中找不到科學原理的事件聯繫在一起。第二,古代的典籍、民間傳言影響,使得老一輩產生“事出異常必有妖”的固有思維。就像如今的很多陋習,老一輩認爲很有用,但從科學角度來說毫無根據。

重慶出現3個太陽真的是“不祥之兆”嗎?是如何形成的

其實鑑於以上的分析,魔方的觀點也很明確,“3個太陽”和“不祥之兆”的傳言沒有關係。結合重慶雲陽出現的實景照片,從本質上來說,“3個太陽”奇景就是屬於天氣現象,被稱爲“暈族”,細化的話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幻日”。“暈族”成員很多,包括“幻日”在內還有“日暈”、“暈圈”、“光柱”等等,確實一般情況下因爲形成條件苛刻,所以多年見或者沒有出現過的奇景。

那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從“幻日”的一般原理來看。幻日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要想形成此景,需要天空中分佈着大量微小的六角冰晶,然後經過日光折射,才能最終形成。幻日由於大氣中冰晶的形狀以及數量不一,因此在不同色光的折射原理,還會形成不同形狀、角度、乃至顏色的彩色太陽、彩色光暈。

而就此次重慶雲陽出現的“幻日”來說,從流傳的視頻及照片中也能看到當時正好處於接近傍晚,這和“幻日”形成的時間點也不謀而合。重慶雲陽出現“幻日”的時候,剛好傍晚時候氣溫稍降,這個時候擁有穩定的大氣層、適量的雲、大量的水汽、冰晶等條件。而這也就能解釋,爲何重慶這麼熱還能形成“幻日”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遇到“幻日”的時候可不要長時間盯着看。這一點也被專家經常提醒,因爲無論是“幻日”還是“日暈”、“光柱”等,這些現象因爲冰晶的折射讓我們看到罕見的奇景,同時也會容易因爲刺眼的光帶來視覺損傷。

總結

總而言之,重慶出現的“3個太陽”並非有什麼徵兆,上月曾出現更罕見的2個太陽原理也是如此。它們原理都是一樣的,都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現象,這都屬於大自然的“饋贈”,沒必要每次都認爲是不祥之兆。

這些大氣現象都是可以用科學原理解釋的,只是說了解太少,希望未來大家看到了也不必大驚小怪。至於川渝江高溫,相信大自然有它的一套自我調節方法,我們身處其中能做的只能是適應它,嘗試從自身改變讓它未來更溫和。總的來說,還是需要人類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方面共同努力。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