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健康報

銀屑病既往病因不詳,易反覆,難治癒。過去,銀屑病曾是皮膚疾病的一大治療難題。進入21世紀,在遺傳學、免疫學領域,銀屑病相關基礎研究成果豐碩,成爲公認的轉化醫學成功範例。在這一過程中,一支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功不可沒。

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張學軍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我國率先開展銀屑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並發現多個銀屑病易感基因。到目前爲止,張學軍團隊已在12條銀屑病發病機制相關通路中發現45個易感基因,發現的通路和易感基因分別佔已發現的通路和易感基因的52.1%和52.3%。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闡明銀屑病的發病機制,也爲銀屑病基礎研究向臨牀轉化創造了條件,獲得國際皮膚病學界的廣泛認可與高度評價。

2021年,《柳葉刀》梳理了過去10餘年來銀屑病領域取得的進展與突破。文章指出,張學軍團隊開展的GWAS對銀屑病遺傳學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具有重要價值。

無獨有偶,在2021年發表於《柳葉刀》的另一篇銀屑病綜述中,作者引用張學軍團隊的研究成果,並指出,GWAS研究結果爲“白細胞介素(IL)-23與IL-17信號通路在銀屑病的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觀點提供了支持。

基礎研究成果助力靶向藥物研發

張學軍與銀屑病轉化醫學緣起於40年前。當時,人們對銀屑病病因的認識尚淺。於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張學軍開始關注銀屑病的病因。21世紀初,銀屑病病因研究終於初現曙光,銀屑病轉化研究也迎來成果“井噴”階段。張學軍團隊更是走在時代前列,不斷取得突破,在銀屑病基礎研究領域發出了響亮的“中國聲音”。

2002年,張學軍團隊發佈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中國銀屑病患者的遺傳流行病學結果。同年,他們還定位了中國患者人羣的銀屑病易感基因的位點PSORS1和PSORS9。

2007年,張學軍團隊對PSORS9進行精準定位與功能研究,發現表達IL-15的基因爲銀屑病易感基因,同時也證明了Th17細胞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起到重要作用。這一成果迅速引起全球學界的熱烈反響與廣泛關注。美國密歇根大學詹姆斯(James T. Elder)教授發表述評稱:“張學軍團隊發現IL-15與銀屑病之間存在顯著的遺傳關聯。IL-15能刺激T細胞表達IL-17。加上近來IL-23相關遺傳學證據與治療性證據,共同闡明瞭銀屑病中由Th-17介導的炎症的遺傳學基礎。”

2009年,張學軍團隊通過GWAS發現,LCE和IL-12B是銀屑病的關鍵易感基因,進一步證實IL-23/IL-17信號通路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成果在次年獲得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授予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榮譽。

他們對銀屑病病因的探索並沒有止步於此。張學軍團隊創新性地運用外顯子組測序技術,在前期GWAS發現的6個銀屑病易感基因 IL23R、GJB2、LCE3D、ERAP1、CARD14和ZNF816A的基礎上,發現7個基因編碼區功能性變異與銀屑病發病密切相關。該研究在2014年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這些成果爲靶向藥物的研發提供了理論基礎,對銀屑病遺傳學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影響深遠。

率先引進銀屑病創新治療藥物

對於銀屑病,張學軍團隊做出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基礎醫學方面,在臨牀研究方面,他也敢爲人先,積極探索,爲創新藥物的引進和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21世紀的第2個10年裏,針對銀屑病易感基因表達產物的生物製劑陸續問世,爲銀屑病治療帶來了突破性改變。全球首個全人源IL-17A抑制劑由諾華製藥公司研發,於2015年在美國上市,並在研究和實踐中表現出卓越的療效。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張學軍團隊於2018年在海南博鰲超級醫院先行先試,率先使用司庫奇尤單抗治療中重度斑塊型銀屑病,並發表了首篇司庫奇尤單抗在中國的真實世界研究論文。次年,司庫奇尤單抗在中國正式獲批。從這一藥物在國內獲批到商業上市,僅僅間隔了45天。這與張學軍前期所做的嘗試與研究密不可分,也爲日後創新藥物的引進和推廣做出了良好的示範。

近年,多種銀屑病生物製劑在國內獲批,並先後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價格大幅下降。以司庫奇尤單抗爲例,從2019年上市至今,其價格已從2998元/支下降至1188元/支,降幅達60.3%,使生物製劑成爲銀屑病患者可負擔的藥物。

隨着生物製劑應用的日漸廣泛,新的臨牀問題也隨之顯現。2021年,張學軍牽頭編寫了《中國銀屑病生物製劑治療指南(2021)》,爲廣大皮膚科醫生答疑解惑,指導其用藥。新版指南指出,鑑於生物製劑的療效優於傳統治療方法,所以建議以皮損完全清除(PASI100)或 PASI90、研究者總體評分0/1作爲滿意療效的指標。這表明,銀屑病治療向“可治癒”的目標又邁出了一大步。

2021年發佈的《中國銀屑病患者幸福感調研》顯示,國內銀屑病患者幸福度平均得分爲5.90分,與2017年相比提高了38%,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發生實質性提高。可以看到,基礎研究成功反哺臨牀,惠及廣大銀屑病患者,爲健康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數十年來,張學軍團隊在銀屑病領域深耕細作,先後完成遺傳流行病學和疾病基因組學研究,並率先開展中國GWAS,發現了迄今爲止50%以上的銀屑病通路和易感基因。這些成果寫進了教科書《皮膚性病學(第9版)》,改變了人們對銀屑病的認識,也爲銀屑病靶向藥物的研發打下理論基礎,並引領了學界對銀屑病發病機制的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在臨牀研究方面,張學軍團隊率先引進IL-17抑制劑治療銀屑病,在真實世界研究中取得了優異成果,對生物製劑的引進起到示範作用。張學軍教授牽頭編寫的新版指南,更爲生物製劑的規範應用和臨牀推廣提供了詳盡的建議和指導。

在銀屑病研究的過程中,中國研究團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期待,未來,皮膚病領域湧現更多“中國故事”,讓銀屑病和其他疑難性皮膚病達到“可治癒”的目標,進而推動全世界皮膚科的發展和繁榮。

張學軍在門診與患者溝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