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兵團日報

“感謝王警官在疫情期間,關心我一個素不相識、兒女又不在身邊、又80歲的老太太,幫助我、每天給我送喫的……”這份寫在半頁皺皺巴巴的紙上,只有61個字的感謝信,幾經波折,終於送到了十二師烏魯木齊墾區公安局交警大隊。

寫信人是居住在十二師一〇四團西城西社區的左傳英老人,烏魯木齊市重點城區實行靜態管理措施以來,每天有位好心人委託社區工作人員,爲她送來新鮮的飯菜、水果和牛奶等。

每日喫着可口的飯菜,左傳英心裏暖呼呼的,但這個好心人到底是誰呢?

連續7天,當社區人員再次把飯菜和水果送到家門口時,老人鬧起了情緒。“我一定要見一面這位好心人,不然我喫着不安心呀。”

給老人送飯的“好心人”,便是十二師烏魯木齊墾區公安局交警大隊執勤交警王傑。

7月底,他在西山路四道岔執勤點執勤時,每天都能遇到一位頭髮花白、彎腰駝背的拾荒老人,看着老人費勁地翻騰着垃圾箱裏的廢品,王傑動了惻隱之心,他便把自己和同事們用過的塑料瓶等物品收集起來,打包好後,每日遞到老人手上。

幾天下來,這成了他和老人兩個陌生人之間的默契。老人曾問過王傑的名字,他告訴老人叫自己小王就可以。

8月10日,堅守在執勤點的王傑沒有看到老人熟悉的身影,不禁擔心起來。“老人住哪裏?兒女在身邊嗎?特殊時期有沒有人照顧?”

等到換班,王傑一心想着去看看老人,但是不知道名字、也不知道具體住址,該怎麼找呢?

王傑只好順着老人每天拾荒的路線,一路走一路問,最終在西山路西城西社區的保安陳秀菊那裏打聽到,老人就居住在西城西社區的平房區,王傑這才得知老人叫左傳英,目前兒女都不在身邊,獨自生活。

於是,王傑每天把自己的工作餐分出一大半送到老人居住的社區,委託陳秀菊送到老人家裏。老人每天喫着“好心人”送來的飯菜,感激之餘也感到不安。她很想知道這個人是誰?想當面說聲謝謝。

8月16日,當王傑再次去社區送餐時,陳秀菊告訴他:“今天你必須要親自進去送一次飯了。”

王傑穿好防護服,帶着午餐和一些生活用品,敲開了左傳英的家門。

“奶奶,您好,我來看你了。”左傳英仔細端詳了半天,認出來給她送飯的便是之前照顧她的小王,抹着眼淚緊緊拉着他的胳膊,一遍遍地說着謝謝。

“以後,我還每天給你送飯,你就安心喫,需要什麼就讓鄰居給我打電話。”臨走前,王傑把自己的聯繫方式留給了鄰居,一遍遍囑咐老人。

疫情擋不住溫情。但是王傑始終也沒有告訴老人自己的名字。左傳英老人感激這些天“小王”的照顧,委託社區工作人員一定要幫她打聽清楚小王的名字和單位。

8月17日,左傳英老人寫下了61個字的感謝信,含淚把委託社區把信交到十二師烏魯木齊墾區公安局交警大隊。

左傳英說:“這位同志從來不說自己是誰,只是默默照顧我,這封感謝信一定要幫我交給他單位。”

61個字的感謝信,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溫暖。王傑的暖心之舉,溫暖着老人,也溫暖着社區工作人員和交警隊的每一個人。

左傳英並不是王傑幫助的第一位老人,在王傑居住的南梁坡海悅花園小區裏,93歲的馬秀珍老人,也常受到他的照顧。

“只要在樓下碰到我,小王都會幫我拎東西、陪我說話,還經常給我買水果喫,我只知道他是一名警察。”馬秀珍說。

“我是一名警察,服務羣衆是職責所在,疫情期間,尤其老人這個羣體更需要照顧。”王傑說。

越是平凡的事,越有着最感人、最溫暖的力量。疫情之下,有很多像王傑一樣的人,用自己的行動溫暖着城市,而這樣的暖心故事也不斷湧現,堅定着人們攜手抗疫的信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