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宮本

如果你還以爲,心理諮詢對象都是飽受打工、婚姻等折磨的成年人,是時候更新下自己的認識了。

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有3.4億人,其中約3000萬人深受心理障礙困擾。

驚人數字背後,造成心理疾病年輕化的因素是多樣的。撇去現實社會中叢生的壓迫感,兒童早期心理教育的意識淡薄,亦是一個直接的誘因。人們總將“教學進步”和各類硬件設施掛鉤,久而久之,對孩子們精神世界的關愛,卻成了方枯竭的“鹽鹼地”。

如何讓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同步收穫心靈的養料,註定是道綜合、系統性的考題。而若想尋求科學的對策,必要先將目光挪開,投向廣袤大地上、那些需求最爲迫切的山旮旯。

01

缺失的童年

在教育界,有個長盛不衰的觀點:兒童成長早期,家庭作爲學校教育的基石和補充,理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養分,呵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遺憾的是,儘管在國內,大部分家庭已意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父母缺位的現象卻時有發生,加強了素質教育展開的難度。這在部分人羣中,被放大得尤爲鮮明。

據北京師範大學兒童福利中心課題組調查推算,全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約58萬,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父母殘疾、重大疾病、災害等現實無情的作弄,將他們困囿在山溝裏,剝奪了本該享受飛翔的童年。

對這些孩子而言,父母的身影猶如夢中泡影般,虛渺而不可及。更多時候,他們只能迎着風野蠻生長,獨自咀嚼成長歲月裏的甘苦。

這些孩子只能迎着風野蠻生長,獨自承受成長的甘苦(《無人知曉》劇照)

年僅10歲的山丹丹(化名),便是個典型的“失依女童”。打小爺爺奶奶去世後,她和患有智力殘障的養父山娃相伴,用稚嫩瘦小的雙肩,挑起收麥子、種大豆等農活,以此貼補生計。

和土地待在一塊兒的日子久了,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寡言,雙眸裏凝了層與同齡人不符的茫然,見到生人,也總怵得不敢說半句話。這讓她在初中時曾幾度輟學,被老師勸留。

跟物質的拮据比起來,身心自卑遺留下的創傷,無疑是更加隱幽且不可逆的。另一個女孩西西(化名),也深受類似的問題困擾。

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只能和爺爺奶奶相依爲命(《愛 回家》劇照 )

由於媽媽去世,加上爸爸外出務工,不在身邊,西西和一歲的弟弟從小隻能由爺爺奶奶撫養。奶奶有些精神上的障礙,偶爾會行爲失控。爺爺已年近古稀,但爲了西西的上學費用,還要每天在家附近打零工。

特殊的家庭環境,造就了西西的成熟和懂事。每天放學後,她便會趕緊回家,照顧掛念多時的奶奶和弟弟,做好飯等爺爺回來。等整個村子都染上了深沉的暮色,才能勻出時間看書,寫作業。

生活的鐘擺,就這樣規律地搖來晃去。西西沒什麼強烈的渴盼,只求一家人能平安,健康,踏實過好每天。然而年齡漸長的同時,無助感也向她襲來。她逐漸意識到安全感的缺失,對融入集體的不自信,無法藉由表面的“忙碌”來得到排解。

安全感的缺失,對融入集體的不自信,讓無助的孩子們更加孤獨

無論山丹丹和西西,抑或其他許多個像她們那樣,失去了父母監管和保護的孩童,很難以良性、合理的方式,積極融入正常人的社區。自然淳樸的鄉野郊外,並未讓其生長出蓬勃的創造力,反而如橫亙在眼前的峯巒,鉗制了思想的馳騁遨遊。

這種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借由其他工具,管窺大山那頭的精彩,找到打開另一個世界的鑰匙。

閱讀,無疑是最見效的選擇。

02

與書爲伴,心向暖陽

埃萊娜•費蘭特的小說《我的天才女友》中,有個讓人印象頗深的情節:同在貧民窟長大的莉拉和萊農偶然讀到了《小婦人》這本書,內心深受觸動,於是決定像女主喬一樣,通過寫書來賺錢養家,向不公的命運發起抗衡。

作爲形塑一個人的關鍵途徑,童年的認知與閱讀,往往承載了孩子們在羽翼撐開前,對遠方最初的想象。尤其是精神土壤瘠薄的鄉村兒童,更需要以此跳脫出眼前的促狹,在自我覺察和觀照中,與世界建立起更深刻的聯繫。

我的天才女友劇照

甘肅某偏僻的縣城內,一個眼神清亮的小女孩正手捧《祕密花園》。她說,書中的主人公瑪麗跟自己經歷相仿:父母不在身旁,只能靠自己尋找“快樂”。於是她摘抄下喜歡的句子,又從中孕育出靈感,順利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文《人生》。

就像《小婦人》之於莉拉和萊農的啓蒙意義,在和瑪麗的對話中,女孩也得到了精神的撫慰。而對另一撮人來說,書本蘊含的知識,不僅能填補孤獨無助的心靈溝壑,向體內灌注力量,也能讓其重燃對夢想的信念。

14歲的鑫鑫(化名),是個陝西男娃。母親在他4歲那年離家出走,從此再無音訊,父親和叔叔又在其成長過程中相繼離世。如今,家裏只剩下鑫鑫和奶奶婆孫倆。

命途本就坎坷,要想培養對讀書的熱情,無疑是難上加難,可鑫鑫卻從未萌生過退學、出門打工的念頭。在班裏,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課堂之外,老師和同學時常看到他手拿書本在操場上、宿舍裏學習的身影。

鑫鑫奮力苦讀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爲了讓奶奶過上好日子。每逢雙休天,他便會快速趕回家,白天幫奶奶做飯、洗衣服、收拾屋內屋外,晚上再抽空看兩眼書。“將來用知識改變命運,改變貧窮。”這也是他在書海中汲取到最寶貴、堅毅的能量。

不難看出,書籍對培養鄉村兒童自信、尊嚴感的作用,在脫貧和教育事業走入新時代的今天,彰顯得愈發明晰。然而,在更多欠發達地區,當地孩子仍面臨着“無書可讀”的境況。

據有關機構發佈的《城鄉少年閱讀現狀白皮書》顯示,鄉村少年對課外閱讀的熱衷程度與城市少年相差無幾,但閱讀狀況卻有天壤之別——約一半鄉村少年一年的閱讀量不足4本,而城市少年的平均數據是16本書。

究其原因所在,藏書資源匱乏、學校和家長的引導缺位等不過是表象,核心癥結還得是鄉村環境中,對於兒童心理發展普遍的忽視。

孩子也需要心靈上的安慰

現代化教育如火如荼運作的背景下,光在原地鑽井是不夠的,還得劈山鑿渠,引入滋養心靈的活水。換言之,便是讓工作重心從教書走向育才,賦予孩子們宏闊的視野和體驗。

所幸,在這點上,近年來除了號召力極強的慈善組織、機構和企業,每個心繫鄉村素質教育的普通人,也不乏間接參與、關心下一代的渠道。

得益於社會大衆的幫扶,身處閉塞之地的鄉村兒童,擺脫了那些得不到陪伴的日子裏,只能望着天發呆的愁悶和彷徨。

03

種下夢想之花

曾經,提到“公益”,普通人對其的理解,總是逃不開高端慈善晚宴,抑或複雜的配捐和身份審覈機制。

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駛上快車道的今天,公益和大衆之間的壁壘到了拆卸的關口。以99公益日爲代表的“連接器”,所做的正是這樣的事:聚焦於人和當下,讓更多輕量、友好的日常公益,加速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場景中。

從2015年設立開始,99公益日走到了第8個年頭。從規模體量上看,99公益日已和美國Giving Tuesday、英國全民公益節“紅鼻子日”共同躋身全球最大公益節之一,成爲名副其實的中國公益樣本。

此外,活動期間,騰訊公益對平臺上的公益項目進行了嚴格把關,2500個慈善組織的10000個公益項目都經過透明合規的准入審覈,以此保證信息的真實、準確。

以技術爲橋樑所做的一系列創新嘗試,和“全民共創”理念,乃99公益日最具突破性的地方。今年首度上線的“一花一夢想”,即是最新的成果代表。

用騰訊基金會祕書長葛燄的話來說,“一花一夢想”希望引導用戶更多關注社會議題,讓普通人一起去監督和關注夢想的落地和實施,“用戶不只是一個捐贈人,更是一個策劃者,企業提供資金幫助你實現夢想,中標的公益組織幫你落實夢想。”

自6月底以來,騰訊公益平臺就開始面向廣大愛心網友徵集夢想。最終,共有16個公益夢想在活動期間上線,其中便包括“守護10000名鄉村兒童心理健康”。用戶可以捐出小紅花爲心儀的夢想打Call,並獲得自己的“小紅花愛心賬單”。

具體的參與方式,則相當廣泛。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用戶可以通過捐款、捐步、答題等公益行爲獲得小紅花。同時,更多騰訊業務以及企業合作伙伴也將與小紅花“愛心聯動”,共同挖掘多元化公益場景和公益行爲,讓小紅花記錄下用戶的愛心行爲。

當籌集小紅花達到規定數量後,項目將落地啓動,助力10000名鄉村兒童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多關懷和支持。項目在執行過程中,還將自覺接受公衆監督,確保每一份微小的貢獻,都能被精準注入到公益的大池子內。

作爲一場全民公益熱潮,此番操作撐開的藍圖是明確的:用“行動公益”取代傳統的“捐錢捐物”,降低公益門檻,優化公益體驗,讓公益真正成爲一種行動,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這是99公益日耕耘多年的動力和初心,也是公益新思路的萌芽。試想下當你清早出門晨跑,手機屏幕那頭,一朵朵小紅花正次第綻放,如同生在偏遠角落,仍以倔強不屈之力,拼命向下紮根的無數張幼小臉孔。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畝花田,靜待春風撫弄;而每個孩子都曾在童年時,渴望收到小紅花,拾獲心靈的慰藉和鼓舞。

爲了滿足他們樸實的願景,也爲了給人們打開一扇瞭解公益的“窗口”,今年的99公益日將連續第三年推出“自媒體合夥人計劃”,攜手各類頭部自媒體,組成公益戰隊,傳播公益故事和文章,帶動愛心網友“用小紅花一塊做好事”。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