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国内唯一“中字头”的再保险集团——中再集团,6年多以来首次出现“一把手”变动。

中再集团官网显示,该集团党委书记已变更为现任总裁和春雷。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和春雷同时拟任中再集团董事长,该职务尚需经过公司内部治理和监管审批任职资格程序。

首位来自内部“一把手”

和春雷是中再体系内的“老人”。在中再集团境内5家子公司中,除了华泰经纪以外,和春雷在中国大地保险、中再产险、中再寿险、中再资产都有任职履历。在中再集团内部人士看来,和春雷对集团各项业务都非常熟悉。

和春雷出生于1965年4月,经济学博士。他于1999年8月加入中再,从法定业务部基层做起,在财产保险业务部、业务管理部、上海分公司等历练过;2003年10月后,和春雷曾任中国大地保险副总经理,中再产险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再集团国际财产再保险业务首席执行官,中国大地保险董事及董事长,中再资产董事,中再集团副总裁、董事、常务副总裁,现任中再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裁,兼任中再产险董事及董事长、中再寿险董事及董事长、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主席。

和春雷2015年9月开始担任中再集团副总裁,2016年12月获委任为中再集团常务副总裁,行使总裁职权,并于2017年3月获准总裁任职资格。如今新任党委书记、拟任董事长,和春雷也将成为中再历史上第六任“一把手”。

中再集团源于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为“一拖三”。其中,在再保险部的基础上,成立新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即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这便是中再集团的前身。2007年,中央汇金公司向中再集团注资40亿美元,中再集团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26日,中再集团在香港市场主板挂牌交易,目前注册资本424.80亿元,其中财政部持股11.45%,中央汇金公司持股71.56%。

中再集团自1998年成为一级法人以来,在首任掌门戴凤举之后,历任“一把手”均来自外部。其中,刘京生、刘丰均来自监管部门,李培育和袁临江则均出自中再股东中投系统。也因此,相较中再历任一把手,和春雷有所不同,他是中再历史上第一位内部成长且提拔起来的“一把手”。加之他已担任总裁5年多时间,因此这次高层“一把手”的交棒,也被认为是相对平稳的。

面临市场化竞争压力

和春雷接任中再集团党委书记之前,中再集团党委书记由董事长袁临江担任,待相关程序履行完毕后,袁临江也将卸任中再集团董事长。

事实上,这两人在过去6年左右的时间内都是共事“搭班”。2016年3月,袁临江从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上调任中再集团党委书记,当年5月获批出任中再集团董事长,开始执掌这家再保险集团。2016年12月,和春雷获委任为中再集团常务副总裁,行使总裁职权。

过去6年,是中再面临激烈内外竞争和业务压力的阶段。2015年,外资再保险公司分保保费收入为522.9亿元,超过了当年中再集团486.1亿元的国内市场再保保费收入,中再集团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同时,国内各路资本也在进军再保险市场,中再集团不再是中资再保险独一份,被认为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最直接。此外,2016年偿二代开始正式实施,分保需求减少,对中再集团业务也有不小影响。

一位中再退休老干部2017年初曾分析,“中再集团历史上经历了以从人保分立为标志的第一次创业、以取消法定分保为标志的第二次创业,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和监管态势,中再现在进入到了第三次创业的新阶段。”

袁临江执掌中再后,新班子提出“一三五”战略,即“一核心、三突破、五跨越”,明确了“中再姓再”、以再保险为核心,要在“创新、协同、裂变”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并实现在“规模、布局、技术、组织和文化”五大领域的跨越。

当时,中再规划了三个阶段。2016~2017年是第一阶段,是全面夯实“一三五”战略的基础阶段;2018~2020年是第二阶段,是全面实现“一三五”战略的决胜时期,力争真正发挥再保国家队、主渠道和主力军作用;2021年以后是第三阶段,将全力以赴把中再集团打造成为世界一流、以再保险为特色的金融保险集团。

在这期间,中再的国际化布局持续推进。最受瞩目的是中再集团以8.65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全球特种险公司桥社(Chaucer)100%股权。中再认为,这一交易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再集团再保险主业竞争力,有利于提升中再集团的全球市场地位、国际影响力以及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

过去6年,中再集团保费规模稳定在亚洲再保险第一位,全球排名从第八位前进到第六位。从数据上看,2021年,中再集团总保费收入1627亿元,较2015年翻倍;2021年末总资产达到5004亿元。不过,自2016年以来,中再集团的盈利则未能跟随业务规模同步增长,年度归母净利润仍在50亿至70亿元之间,净资产收益率(ROE)也出现一定下降。

在资本市场上,中再集团自2015年10月上市以来,股价持续低迷,如今已成为“仙股”(股价低于1元),最新收盘价不到0.6港元,较发行价2.7港元跌去七成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