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5日),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經過20多年的接續奮鬥,首都園林綠化人克服重重困難治理沙坑、綠化荒山,北京共完成營林造林約922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規劃目標任務已全部完成。截至2021年底,首都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8.8%,比2000年增加19個百分點。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規劃目標任務全部完成

北京曾經飽受風沙侵擾。40多年前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沙化會議上,北京曾被列爲沙漠化邊緣城市。1995年第一次沙化普查時,全市沙化土地面積達到87萬畝,主要集中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的沿河兩岸和南口、康莊兩大區域,號稱“五大風沙危害區”,是北京主要本地風沙源,當地羣衆形容那時的情形爲“無風一片沙,有風地搬家。每當風沙起,處處毀莊稼”。

同時,受周邊地區植被覆蓋水平及氣象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北京還面臨着來自西部、北部等風廊帶來的外省輸入性風沙威脅。在2000年,北京曾在短短兩個月遭受過8次強沙塵暴和4次揚沙天氣,一時間人人“談沙色變”。

爲了還北京綠海藍天,2000年6月,一場旨在遏制風沙危害的國家級生態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啓動實施,門頭溝、房山、昌平、平谷、懷柔、密雲、延慶等7個工程區開始了一場人與沙的艱苦搏鬥。

據統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一期用12年的時間累計實施造林營林708萬畝,植樹1.5億株。2013年國家批准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規劃,截至2021年底,二期工程中北京完成造林營林213.9萬畝。20餘年來的一二期工程中,北京共完成造林營林約922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規劃目標任務已全部完成,構建起了北京抵禦風沙的綠色防線。

首都沙化土地20年來下降近六成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版圖,既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域,也是北京沙化土地的主要分佈區域。工程開展20餘年來,宜林荒山基本實現綠化,沙化土地“應綠盡綠”,有效逆轉了沙化擴展勢頭。

據北京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報告,首都五大風沙危害區全部實現治理,全市沙化土地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初期減少了51萬畝,降幅近60%,而荒漠化土地面積僅剩5.5萬畝,且全部屬於輕度荒漠化,北京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顯著降低。

風沙走了,藍天來了,北京沙塵天氣的發生次數從工程實施初期的年均13次,減少到近年來年均2-3次,由沙塵天氣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加強區變爲減弱區。PM10濃度下降65%,從每立方米162微克降至56微克,各項大氣污染物實現協同改善。2021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

工程區茂盛的植被將寶貴的水資源牢牢鎖在京華大地,首都水源涵養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據測算,每年可減少單位面積水土流失量54.3噸/公頃;有效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率。北京地區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率由上世紀90年代的最高年發生7起,到目前最高年發生1-2起。工程區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後出水水質全部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以上;密雲水庫水質連續十年保持在Ⅱ類標準以上。

固碳增匯,工程區內喬木碳匯量20年來增長378%

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不僅提升了森林質量,更實現了固碳增匯的生態功能。據研究估算,工程區喬木和土壤碳儲量達到1500餘萬噸,相當於累計吸收二氧化碳5500餘萬噸,累計釋放氧氣4000餘萬噸。工程區內喬木碳匯量約300餘萬噸,20年來碳匯量增長378%。

新時期,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將提升森林質量作爲“重頭戲”,力求增加生物多樣性,實現京郊森林從綠起來到“活起來”的跨越。多年的人工造林與封山育林措施,使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逐年恢復,生長繁殖場所逐年擴大,物種豐富度及其遺傳多樣性持續改善,工程建設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也改變了農村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及生產生活方式,初步實現了從靠山喫山到養山就業的轉變。工程助力綠崗就業人數達5萬餘人,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2000餘元增加到2022年的20000餘元,人均年收入增長近十倍。

新京報記者 張璐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