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海军公布了9项下一代主力舰艇建造计划,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项目是10艘1.3万吨级大型通用驱逐舰建造计划。

进入21世纪之后,作为新一代水面主力战舰的佼佼者,“万吨大驱”越来越多出现在海军强国的作战序列之中。而印度一向以“印度洋的主人”自居,显然也不甘落后,试图通过建造“万吨大驱”来巩固在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

从“世宗大王”到“朱姆沃尔特”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各国海军所装备的各型驱逐舰吨位基本维持在4000吨级这一水平,较为典型的比如苏联海军“卡辛”级以及美国海军“查尔斯·亚当斯”级等。这一时期各国驱逐舰多为专用型,在作战使用上侧重于反潜或者防空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率先开启了大型通用驱逐舰的发展时代,最为典型的就是“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其满载排水量首次跃升到7000吨级,其后继型“阿利·伯克”级FlightⅠ型驱逐舰更是进一步达到8300吨。与此同时,苏联海军也紧追不舍,先后建造和服役、满载排水量7500吨的“无畏”级以及8000吨级的“现代”级。

由于吨位的迅速增大,使得这一批大型驱逐舰能够拥有更大的船体空间装备更多的舰载武器和设备,从而形成了“一专多能”的多用途能力。以“阿利·伯克”级FlightⅠ和“现代”级为代表的冷战末期出现的大型驱逐舰在突出某一项作战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兼顾更多的作战使命。比如,“阿利·伯克”级FlightⅠ型驱逐舰由于搭载了“宙斯盾”系统和Mk41垂直发射系统,其区域防空能力很强,同时也能够执行反舰、反潜以及远程对陆攻击等任务。“现代”级驱逐舰以其装备的8枚“日炙”远程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而被誉为“航母杀手”,而且其防空、反舰、反潜等能力也同样不弱。

2000年以后,虽然冷战早已结束,但是随着水面舰艇技术的发展,驱逐舰大型化的脚步并没有因为世界局势的缓和而停止。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从FlightⅠ型开始,排水量不断走高,到了21世纪初开始服役的FlightⅡA型已经超过了9200吨。而日本海上自卫队于2007年服役的“爱宕”号以10050吨的满载排水量,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万吨大驱”。以往1万吨级以上的排水量只属于巡洋舰以上级别水面战舰,但现在被不断“增肥”的驱逐舰所突破。仅仅过了1年,韩国海军服役的“世宗大王”号再次将驱逐舰满载排水量的记录刷新到了1.1万吨。最终,随着2016年美国海军“朱姆沃尔特”号驱逐舰的服役,世界“万吨大驱”排水量目前的纪录定格在14564吨。

不过,从数量上看,美日韩三国的现役“万吨大驱”并不多——韩国海军现役3艘,分别是“世宗大王”号、“栗谷李珥”号和“西崖柳成龙”号,第二批首舰“正祖大王”号刚刚在2022年7月下水。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役4艘“万吨大驱”分别是“爱宕”号、“足柄”号、“摩耶”号和“羽黑”号。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发展到FlightⅢ型依然没有突破万吨,维持在9500吨级。因此,美国海军现役的“万吨大驱”只有“朱姆沃尔特”号和“迈克尔·蒙苏尔”号,第三艘“林登·约翰逊”号预计将在2023年服役。

“万吨大驱”门槛不低

“万吨大驱”的设计、建造门槛是比较高的。目前,美国海军现役的2艘“万吨大驱”——“朱姆沃尔特”号和“迈克尔·蒙苏尔”号虽然在隐身设计、动力系统、舰载武器、电子设备等方面代表了世界大型驱逐舰发展的最高水平,但是其用途较为单一、造价高昂。所以,该级舰的建造数量从最初的24艘大幅削减至3艘。而美国海军规划中的下一代主力驱逐舰DDGX将融合“朱姆沃尔特”级以及“阿利·伯克”级FlightⅢ型的技术特点,其满载排水量也必然超过万吨级。

日本和韩国则一直是世界造船业强国,因此两国利用自身很强的造船工业实力,可以实现“万吨大驱”在船体设计、建造上的突破。而且,日韩两国在驱逐舰的发展脉络上一直有延续——韩国海军在“世宗大王”级之前建造了非常成功的“忠武公李舜臣”级驱逐舰,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爱宕”级也是在之前“金刚”级以及参考了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FlightⅡA型基础上,才练就成了“万吨大驱”。另外,日本和韩国在舰载武器以及其他设备上既可以自主研发设计,还能够从美国以及西欧国家得到成品,融合各家所长。

所以,从技术门槛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国外技术的帮助,仅靠印度本国造船工业的力量来完成10艘1.3万吨级大型通用驱逐舰的设计建造,多少有一些自不量力。

首先,印度之前所谓自主建造的两型驱逐舰——“德里”级和“加尔各答”级很难称得上是成功。尤其是“加尔各答”级驱逐舰,该舰虽然满载排水量达到了7500吨级,总体作战能力与其他国家同级别的区域防空驱逐舰相比却逊色很多。其装备的48单元垂直发射“巴拉克”-8舰空导弹最大射程只有7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仅为2马赫,在当今同类型舰空导弹系统中均属垫底的水平。而EL/M-2248 MF-STAR主动相控阵雷达安装在主桅杆顶部,尽管具有良好的探测视野,但造成“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头重脚轻”的致命缺陷,严重影响其航行时的稳定性。

此外,印度在核心舰载设备上严重依赖其他国家。“加尔各答”级驱逐舰从火控雷达到垂直发射系统、舰空导弹,再到舰炮、反潜武器、近防系统以及动力系统等都是从俄罗斯、以色列以及西方国家采购的成品,国产设备少得可怜。特别是在近防系统上,“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只装备了4座AK-630型6管30毫米速射炮,很难有效拦截当今主流的反舰导弹。

再者,印度计划建造的新一代1.3万吨级大型通用驱逐舰的排水量几乎是目前“加尔各答”级驱逐舰的2倍。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将“加尔各答”级驱逐舰的外形尺寸和设计布局放大两倍,那么带来的诸多问题恐怕会让印度造船企业“焦头烂额”。如果是全新设计,无论是之前帮助印度设计建造“德里”级的俄罗斯,还是为“加尔各答”级提供技术支持的意大利,目前都没有“万吨大驱”的设计、建造经验。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印度可以与俄罗斯联合设计,在俄罗斯原本计划建造的23560型“领袖”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基础上,缩小舰体尺寸,研发1.3万吨级大型通用驱逐舰。不过,笔者认为,有了之前以苏-57为基础联合研发FGFA第五代战机项目失败的前车之鉴,印度很可能不会选择以23560型巡洋舰为模板建造“万吨大驱”,毕竟该项目目前只存在设计图纸上,俄罗斯都没有付诸实践。

综上所述,除非印度能够真正使得本国的造船工作做大做强,能够自主设计生产部分舰载设备,并且在外购核心设备上得到其他国家的全力支持,这样其规划中的1.3万吨级大型通用驱逐舰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很可能让项目遭遇类似“阿琼”坦克的命运,最终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装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