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第一个从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并写入《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9月23日,将迎来第五个农民丰收节。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明确,要以“庆丰收 迎盛会”为主题办好今年丰收节,组织安排特色节庆活动,坚持为农惠农办到农民心里,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农村消费。

多类型节庆活动的举办,搭建了城乡互动的平台,有利于鼓励和引导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推进全社会享丰收、助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

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有何时代意义?农民如何丰产丰收?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哪些新机遇?金融如何更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1世纪》: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和举办,对促进乡村振兴有什么作用?

张晓山:我认为,设立农民丰收节充分体现了“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我国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一贯方针政策,以及党中央对农民的深切关怀。

秋天是粮食收获的季节,也被寄予丰收的厚望。从国家层面在秋天设立农民丰收节,也希望全体人民牢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须臾不可放松。

另外,农民丰收节是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致敬和礼赞,增强农民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一节日的设立和庆祝,也向农民释放了清晰的政策信号,即国家重视农业,重视粮食安全,希望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同时,也引导和帮助农民在实践中丰产丰收。

《21世纪》: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你曾谈到,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如何促进小农户丰产丰收?

张晓山:我国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际上,我国农户平均耕作面积约0.6公顷,仍有1亿多小农户耕种自己家庭承包的农地,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短期内我们难以完全实现规模经营,因而目前面临的一大历史任务,是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其转变为现代农户。

小农户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虽小,但可以通过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规模效应,有效降低小农户生产成本,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使小农户与社会化服务有机衔接,逐步实现其向现代农户转变。

产前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是农资等联合购买,产后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是联合销售。产中社会化服务更加丰富,主要是通过发展从种到收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规模效应。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包括农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等。

《21世纪》:在生产性社会化生产服务推广应用过程中,应该如何降低地形地貌、区域种植规模等因素的影响?

张晓山: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智慧农业的应用,我国已开发并正在继续开发新的农业机械,来满足农业发展中的差异化需求,解决地块和小规模生产等问题。如在农业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环节引入无人机,在收获环节采用个性化的小型农机,解决坡度等地形问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通过市场化经营的方式,使各社会化生产服务主体有钱可赚。

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也在推动我国农业进一步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1世纪》:数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技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哪些新机遇?

张晓山:一是产业发展方面,数字技术助力乡村产业现代化。以农业为例,如前所述,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我国不断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差异化条件,开发出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为农民服务过程中,也不断应用先进农业机械和科学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愈加广泛,网络直销、直播带货等活动也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打通农副产品到市场的“最初一公里”,以及农资和消费品到农户家庭的“最后一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在农民生产和增收方面,过去农业生产以生产为导向,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各大电商平台和大数据能为农民的生产行为提供清晰的市场信号,让农业生产逐步转向需求导向,畅通农村产品与市场的对接通道。

四是在绿色和生态农业发展方面,通过发展先进数字技术和科学种植方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因地灌溉、施肥、防病虫害等,降低成本的同时促进绿色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五是在乡村治理方面,数字技术帮助村民更便捷地了解村委会、村民小组等各方面情况,高效、双向传递有效信息,提高乡村公共治理的现代化程度。

数字技术本身概念比较宽泛,其发展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均带来了新机遇,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1世纪》: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相对薄弱,部分农民面临数字鸿沟问题,应如何提高数字技术与乡村的适配性,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化发展进程?

张晓山:第一,乡村振兴不是乡村封闭式发展,而是要促进城乡各类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加快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将城市技术、管理、资金等先进现代生产要素输入农村,与农村各要素有机配对,形成要素相对均衡的格局。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和投资人士充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其在带动生产要素流向乡村的过程中,也将数字技术带向乡村,改变农村现状。

第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小部分农民,如回乡创业农民工、外出返乡投资人士等,其在投身乡村振兴过程中,必然有动力使用和推广新技术,进而提高数字技术与乡村的适配性。

第三,包括乡村网红、网络代购在内,乡村原住民中有部分促进农村发展的本土化人才,其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或面临数字鸿沟问题。数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而人在应用数字技术过程中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乡村本土人才的生产经营过程亦是学习过程,其数字素养将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进而促进农村数字技术推广应用。

《21世纪》:作为农业生产主体中的大多数,小农户的数字素养应该如何提高?

张晓山: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高素质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家和潜在的农业企业家,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愿意扎根农村,这部分人发展起来之后,能够形成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农民的数字素养。

另外,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专业大户等能够承接部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活动,手把手带动文化程度较低农民应用先进数字技术,提高小农户发展能力。

从我们多年农村调查经验看,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潜力很大,只要有适当的经济激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就能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活力。

《21世纪》:应该如何推动形成城乡要素流动的良性互动格局?

张晓山:这个问题涉及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乡要素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城镇先进生产要素要进入农村,必须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未来预期,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城乡要素均要有所投入,也要获得相应合理回报。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趋势上看,必须拆除城乡要素分割的壁垒,推进城乡要素一体化,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需要提醒的是,农业投资回报率相对低,投资周期长,投身“三农”事业要有长远眼光。

破除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梗阻

《21世纪》:“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农村又一直面临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应当如何破解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梗阻?

张晓山:目前服务农村的金融组织以正规金融组织为主,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相对大,拥有一定的农业机械和其他农业设施可供风险抵押,资金需求相对容易满足。小农户虽然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但往往最难获得贷款服务。

其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农村交通相对不便,小农户贷款金额小,居住分散,金融组织为其提供服务的交易成本远高于城市;二是小规模生产农户缺乏抵押物和信用担保,贷款金融风险相对高,金融组织为农村小规模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低。

要消除金融供给方给农民发放贷款的障碍,实现金融供给和农村金融需求更有效对接,推进金融供给在农村更好落地并发挥效益,就需要有金融中介提供服务。

一些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基层供销社,以及村委会、村民小组等发育比较成熟的农村组织形式,均可以扮演融资服务中介角色。这些组织为正规金融组织担当金融中介和助理,同时也是农民信用评级的提供者和可能的贷款担保方之一,帮助正规金融组织消除顾虑,使之能放心、快捷地为农民提供贷款。

要满足小规模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需要我们更好地促进金融改革。在良好的政策导向和政策环境下,各类经营主体都能具备发展的物质基础、金融支持和技术支撑,乡村振兴就能驶入快车道,实现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世纪》:在正规金融组织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类型的金融组织服务乡村振兴?

张晓山:多元化金融组织能够满足农村不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发展多元化金融组织是必然规律。

非正规金融组织也具备为乡村提供服务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但首要前提是不仅要考虑短期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长期经济效益,真正为农民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另外,非正规金融组织要服务乡村,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金融服务队伍,并在有效监管框架下运行。

就目前情况而言,部分条件还较难具备,一些金融组织有意为乡村提供金融服务但尚不能得到相应指导和监督保障,存在业务顾虑。如何使多元化金融组织在有效监管之下,各司其职,通过不同途径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重点。

《21世纪》:乡村振兴资金来源广泛,应该如何处理好资金投入的多元主体关系,形成合力?

张晓山:乡村振兴的资金由多主体通过多途径提供,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社会团体等。

政府应提供市场投入积极性低或操作难度大的资金,如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资金;企业在市场经济指引下,也要为农村发展提供部分投资和建设,要让企业更好服务于农村,就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投资农业经营的制度环境;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主要是筹集一些政府和企业无法覆盖领域的资金或规模较小的资金。

要确保各资金投入主体各司其职,更好服务农民,服务乡村振兴,我认为关键是要深化改革,鼓励多元化的要素投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