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國家發展改革委9月22日上午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生態文明建設有關工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副司長王心同在發佈會上表示,有關部門和地方切實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初步建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

一是我國重點領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細化實化。國家逐步擴大補償範圍,提高補償標準,完善補償政策。建立森林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國家級公益林全部納入補償範圍;持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推進禁牧封育和草畜平衡;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予以支持。同時,實施溼地生態效益補償,推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二是我國區域間生態保護補償的合作網絡織密織牢。國務院有關部門切實加大對區域間補償機制建設的指導和支持,出臺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指導意見,推動區域間生態保護合作走深走實。地方積極探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浙江和安徽率先建立跨省流域橫向補償機制,廣東分別和廣西、福建、江西在九洲江流域、汀江—韓江流域、東江流域開展多層次跨省溝通協作,北京、天津分別與河北加快建立潮白河、引灤入津上下游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據統計,到2021年底,全國共建立了13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三是我國市場化生態保護補償取得重大進展。2016年,國辦印發了《貧困地區水電礦產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改革試點方案》。開展試點的水電、礦產資源開發主體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建立與項目所在地政府、農民共享資源開發收益的新機制,走出了資源開發與農民增收有機結合的新路子。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有關部門和地方積極探索實踐,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等領域的制度體系逐步健全,綠色金融、綠色標識、綠色建築等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王心同表示,經過十年的努力,我國生態保護補償的探索和實踐取得豐碩成果,爲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加強區域合作共治、促進農民增收和社會穩定貢獻了積極的力量,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紮實推進生態保護補償領域的重點工作,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法治保障,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