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九屆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在京舉行 尚福林:進一步提升金融數字化水平是大勢所趨

9月18日,第九屆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此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全球數字金融發展與治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證監會主席、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顧問委員會主席尚福林在會上表示,當前形勢下,進一步提升金融數字化水平是大勢所趨。

數字金融的發展和治理對促進普惠金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尚福林對發展數字金融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大數字金融領域的技術、資本和人才投入;二是加強信息互聯互通;三是對數字金融創新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打擊數字金融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爲;四是加強數字金融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常務副市長、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顧問屠光紹在解讀數字金融時稱:“數字金融是全球金融競爭的新賽道,是未來大國競爭的重要內容。從國際視野來看,一方面應加強金融科技的監管,另一方面也需要爲金融科技的定位和發展創造條件,爲數字金融轉型的可持續性提供支持。”

對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看法,尚福林提出,普惠金融要着力提升市場就業承載能力,穩定經濟大盤。受新一輪疫情影響,國內經濟仍然面臨挑戰,供給結構和需求不足影響顯著。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疫情以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質量有所提升。但與此同時,貸款需求下降,小微企業貸款難仍有所體現。因此,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同時,還應當關注金融服務的效能,增加普惠金融投入,穩住市場主體,促進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尚福林還表示,數字化正在成爲普惠金融賦能的主要手段。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取得長足發展,小微企業貸款顯著提升。但還需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商業可持續、成本可負擔、風險可預警四大難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不可或缺,但從根本上解決上述難題,還是依靠不斷提高數字化水平,增加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目前已經有不少實踐,包括互聯網銀行模式探索和傳統銀行的信息化轉型。通過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的結合,提升了普惠金融的效率,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成本,增強風險預警能力。

數字經濟發展已經成爲全球和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科技行業在全球獨角獸企業中佔據重要地位。清華大學副校長、教授彭剛認爲,需要發揮數字金融的輸血功能,賦能企業發展,助力產業鏈轉型升級。數字金融的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建立對應的數字金融監管和安全體系。

中國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王緯表示,數字化技術憑藉其集約性、規模性、智能性、穩健性等優勢,已經成爲推動普惠金融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利器。當前,我國數字化賦能普惠金融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形成了以銀行、非銀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爲參與主體的生態系統,線上信貸規模高速增長,相關產品和服務創新層出不窮。未來,銀行業將進一步以數字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事業攻堅突破,加快開拓普惠金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屠光紹認爲,數字金融是全球金融競爭的新賽道,是未來大國競爭的重要內容。競爭體現爲:數字金融在傳統金融領域的影響力競爭;金融發展方向和路徑的競爭,包括“去中間化、去中介化、去中心化”;數字金融和金融科技發展投入、企業、技術競爭,需要注意的是近兩年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影響力下降;數字金融體制機制和監管的國際競爭。因此,從國際視野來看,一方面應加強金融科技的監管,另一方面也需要爲金融科技的定位和發展創造條件,爲數字金融轉型的可持續性提供支持。

對於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屠光紹還從數字經濟與數字金融的關係視角、中國金融功能深化的需求以及可持續角度解讀了數字金融。屠光紹稱,數字金融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金融的特定功能,又使得數字金融支持數字經濟和數字科技發展。數字金融應當從解決中國金融“大而不夠強”的現狀着手,補足金融短板。此外,還要關注數字金融新業態的潛在風險,金融和數字、數據連接帶來的安全風險,數字金融治理。

在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閻學通看來,數字時代,大國之間的競爭既在自然物理空間發生,也在數字網絡空間進行。如果我們不能保持自有的數字經濟層面的競爭實力,且繼續與美國拉開距離,則將影響大國競爭的基本面。

浙江大學副校長、教授黃先海則表示,我國具有超大內需市場的獨特優勢,具有超大規模的數據要素和相對寬鬆的數據規則,具有廣闊的產業鏈多元化運用場景。但是,也面臨一些挑戰:數據要素市場機制及數據安全流動的規則供給缺失,創新能力和產業鏈國際分工攀升能力遭遇瓶頸,數字基礎設施與數字產業鏈發展相互掣肘。爲此,他還提出實施智能型數字基座建設等建議。

螞蟻集團研究院院長李振華提出全球數字金融創新的三個方向,包括數字支付基礎設施升級與開放、銀行科技服務數字化、以及金融數據融合路徑多元化。

“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智能網聯、智能影像、醫藥健康甚至自主創造領域都取得重要進展。”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薛瀾認爲,人工智能領域在監管者和被監管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是很強的,且影響非常廣泛,對其治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圍繞數字金融,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理事長張宇燕也提出幾個關鍵問題,包括數字金融能否作爲一個獨立的研究分支?數字金融對於人類有正面意義,但是還需要更多地關注安全問題?是否需要一個全球的基於數字金融的治理?如果要治理,其治理模式是什麼樣的?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擎指出,金融科技會引致多類風險,包括雲匯聚風險、程序正確性測不準風險、安全威脅測不準風險等。金融科技會對傳統風險產生影響:信用風險,金融科技利用的數字信用體系會影響傳統信用風險,長尾客戶信用風險還有待長時期的檢驗;市場風險,選擇性披露可能帶來市場波動,程序化交易容易引發市場風險疊加,炒作性強的資產也會加大市場波動;系統性風險,金融科技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關聯性,從而加強順週期性。

挑戰方面,王擎還指出,金融科技會挑戰傳統金融理論和經營理念,對監管形成挑戰,對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產生挑戰,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

此外,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祕書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與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玉榮表示,傳統地緣政治的時代也許並未過時,科技地緣政治的時代呼嘯而來,中國要高度關注科技地緣政治的高邊疆,在數字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領域搶佔未來時代的戰略制高點。創新“深圳硅谷”“合肥硅谷”等模式,打造“中國硅谷”集羣,在大國科技博弈致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