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國務院國資委公佈假冒中央企業名單(第二批),隨後不久,“這175家都是假央企”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榜,顯示出輿論及市場對假央企、僞國企的高度關注。

國資委的公告顯示,部分中央企業近期對外公告了一批假冒國企名單,明確有關公司及其下設各級子公司均爲假冒國企,與中央企業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係,也不存在任何投資、合作、業務等關係,其一切行爲均與中央企業無關。國資委將中央企業公告的假冒國企名單彙總公佈,請社會各界提高警惕,注意防範風險,如發現其違法犯罪行爲,儘快到公安機關報案。

打擊假央企、僞國企是一項持續性的系統工程。長期以來,假央企、僞國企肆虐,國資主體深受其擾,也影響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2021年初,證券時報曾刊發《國企掛靠江湖調查:百來萬掛靠假央企 掮客“助力”瞞天過海》的報道,揭露多家央企、國企掛靠資源被明碼標價倒賣的情況,呼籲多部門聯合行動,重拳整治。

國務院國資委及中央企業持續發力打擊假冒企業。去年10月21日,華潤、中鋼集團、中核集團、中國誠通等26家中央企業通過官網、微信公衆號等多種渠道,合計對外公告353個假冒國企。次日,國務院國資委進行了彙總公佈,即爲第一批假冒中央企業名單。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長期跟蹤發現,中央企業對假冒者的清理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效果顯著,大批假央企、僞國企被撤銷、吊銷或註銷,另有一批變更了股權登記,背後股東沒有了國資背景。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使用企查查對第一批假冒中央企業的工商登記狀態進行了梳理,當時公佈的353個假冒國企中,如今撤銷29家、吊銷43家、註銷40家,合計爲112家,佔比31.73%。

一般來說,撤銷是指企業被有關部門強制撤回已生效文件、證書並註銷營業執照;吊銷是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違法企業作出的行政處罰,經營資格被取消,後續應當依法清算並註銷登記;註銷是指企業自行通過法定流程申請註銷營業執照以終止公司法人資格。也就是說,這112家企業最終都將喪失市場主體資格,被徹底清理。

第一批假冒中央企業中,還有116家進行了股權登記變更,實際控制人變更爲自然人,與國資陣營完全脫鉤,這一比例佔到32.86%。這116家假冒國企,有相當一部分的原股東被撤銷或吊銷工商登記,與真正國企的連接被斬斷,若要存續,進行股權轉讓是必然選擇。

綜上,第一批353家假冒中央企業的清理工作完成度接近65%。

有知情人士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透露,中央企業對違規掛靠(含股權代持)的清理進度達到了七成左右。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被掛靠的國企還是其他市場參與主體,都有了防範意識,可以識別出假冒企業,進而主動向市場監管部門、公安機關舉報,有力支持了清理工作的推進。

證券時報早前在《國企掛靠江湖調查:百來萬掛靠假央企 掮客“助力”瞞天過海》報道中提到的多家假冒國企已經遭到查處。以廈門滬晟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廈門滬晟”)爲例,其早前掛靠在河南中儲糧購銷公司名下,如今雖然仍處於存續狀態,但登記股東名後被標註“冒名登記,予以撤銷”字樣。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今年3月份對廈門滬晟罰款5萬元並撤銷登記,原因是後者提供虛假材料或者其他欺詐手段騙取商事登記,情節嚴重。

存量清理效果顯著,新增方面卻仍未能杜絕。此番公佈的假冒中央企業名單(第二批)175家中,今年以來新登記註冊的有41家,邊打邊增,需要採取更爲強有力的措施。

另一大難點是“頑固分子”長存,最典型的是“華宇系”。中國華宇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華宇公司”)是國務院國資委公佈的第一批假冒國企名單中的“1號”,1988年成立,工商登記股東是央企中核集團。中核集團近年來多次打假,至今未能解決。華宇公司旗下子公司、孫公司衆多,形成市場最爲知名的假央企軍團“華宇系”。今年6月,中核集團再發公告,敦促華宇公司法定代表人李軍配合解決歷史遺留工商登記問題。

早前,上市公司也曾飽受假央企、僞國企襲擾,如今相關案例已經大爲減少。但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發現,仍有個別假央企出現在了上市公司公告之中。

2020年12月,*ST吉艾全資子公司新疆吉創與國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國匯控股”,已更名爲“上海國匯嘉木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簽訂33.86億元資產收購協議,當時的公告將國匯控股介紹爲大型國有企業。

實際上,國匯控股是一家假央企,持有其100%股權的恆鑫能源控股(深圳)有限公司在國務院國資委公佈的第一批假冒國企名單之中,央企中國華能也發過《嚴正聲明》打假。然而,*ST吉艾在今年8月底披露的半年報中,仍將國匯控股表述爲“大型國有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