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明天是最后1个换轨天窗点,隧道长、桥梁高、小曲线半径多,硬茬子都让咱们赶上了,一定要保证车列安全,千万不能掉链子!”9月5日,在京通线大山深处的驻地里,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北京工电大修段线路二车间工长王瑞宽正和他的7个“小徒弟”作施工动员。

机械换轨队班组长王瑞宽,今年50多岁,其他7名班组职工清一色的“90”后,平均年龄27岁。今年年初,车间安排HGCZ-2000型换轨车由班组日常使用与养护,8个人心里都乐开了花。且不说新旧轨机械化更换、旧料无人化回收、触摸屏全方位监控等“黑科技”,单说车列近千万元的造价,就让人直呼“鸟枪换大炮”!

为了让换轨车发挥最大作用,减少新设备的故障率,王瑞宽带领徒弟们每天对车列进行保养。被称为车间“技术能人”的他,总有新点子用在车列上。今天,他们就把全部“高压U管接头”刷油漆、标号,备件也涂上相同编号,一旦发生故障,可以减少辨别时间,实现“秒换”。

近年来,随着换轨机械换程度的逐渐提高,机械换轨车越来越多的投入到施工中。这次京通线换轨施工,就是新型机械换轨车上线后的第一次“大考”。

“操作换轨车时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力高度集中,车上车下、左右两侧都配合好才能匀速更换新旧轨。”负责左侧5号位的乔志强介绍说。车列走行过程中,操作手们全程跟随,实时盯控设备状态,根据线路和钢轨状态进行“微调”。

每天更换的钢轨达到1公里左右,他们必须迈着小碎步走在石砟上,时不时还会在上面滑一下,一个天窗点下来脚掌被硌的生疼。

千万“豪车”处处都有“黑科技”,车头监视器的屏幕都是触屏的,指尖轻轻触动就能监控到车列不同部位,相当于加装了一双“安全眼”,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爱琢磨、爱观察的王瑞宽发现,山区桥梁隧道多,曲线半径小,车列部分照明设备不足,运行中容易出现小范围“盲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带领班组职工采取“黑科技+小创新”,在车列两侧加装照明光带,通过灯光将“盲区”照亮,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迎着朝霞,HGCZ-2000型换轨车缓缓驶入停留车站。最后一个施工天窗,班组的8名成员协调配合,京通线21.78公里的钢轨全部更换完毕,给换轨施工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回到驻地,天色已经大亮。大家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包子,一边聊聊生活中的趣事,工作压力一扫而空。

知心大哥王瑞宽分享自己的“恋爱宝典”:“处对象得浪漫呐!你们几个小伙子多约人家姑娘看电影、送送花,咱们施工常年在外,逢年过节的再累也得打个电话……”桌上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 通讯员 李俊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