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紅網

走進長沙縣廣闊農村大地,一條條“暢、安、舒、美”的“四好農村路”穿過一片片金燦燦的稻田,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宋彬彬 攝

紅網時刻通訊員 宋彬彬 熊冰俏 長沙報道

十年發展,日新月異;十年變化,滄海桑田。

十年間,一條條農村公路修到了村頭,通到了鄉親們的家門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情景成爲歷史;十年間,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5948元增長爲2021年的40781元,翻了一番有餘;十年間,糧田、苗圃、果園交相輝映,勾勒出了一幅宜居宜遊、產業興旺、有聲有色的喜人景色……

如畫美景背後,凝結着長沙縣在闊步“率先打造三個高地,建設現代化示範區”新徵程中的魄力與智慧。站在新起點、邁向新徵程的路上,長沙縣以打造鄉村振興標杆區爲主線,創新實幹,勇攀新高,實施了一系列既利當前,又顧長遠的舉措,有力促進了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圖爲金井鎮金井社區井溪美麗宜居村莊。章帝攝

農業更強 構建現代都市農業新格局

金秋時節,稻穀飄香,走進長沙縣路口鎮隆平稻作公園,“平均身高”2米的巨型水稻迎風而立,沉甸甸的稻穗捲起千重浪,形成一幅壯美的豐收畫卷,展現了長沙縣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氣象。

去年9月,長沙縣成功在此舉辦第四個全國農民豐收節活動,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領域40名院士,13個省、自治區農業相關嘉賓及專家齊聚“種業硅谷”,共謀國之大者,共慶“三農”盛會。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20多家主流媒體,將鏡頭對準星沙大地,展現了一幅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稻花香裏話豐年,三湘首善慶豐收。稻田裏沉甸甸的稻穗,是長沙縣農業農村局貫徹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圍繞現代都市型農業和“六化”“六好”定位,深入實施特色強農、科技強農等六大強農工程,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的生動實踐。

十年光陰,長沙縣扛穩糧食生產安全重任。去年糧食播種面積達113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84%,新建高標準農田4萬畝,持續打造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強引擎”,穩步構建了農業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格局。

近年來,長沙縣積極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培育建設萬畝花卉產業園近3000畝,積極構建花、文、旅“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格局;“湘豐”“金井”兩大茶業集團相繼獲得國家級龍頭企業稱號,“長沙綠茶”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茶產業挺進全國十強。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十年裏,路口鎮隆平稻作公園吸引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中心、中國種子協會、湖南農科院等16家國內頂尖農業科研院所,隆平高科、希望種業等90餘家種業企業進駐;隆平高科基地、湘研種業基地、袁氏種業等相繼落戶春華鎮,去年7月,湖南省“省級特色小鎮”名單公佈,“種業小鎮”春華鎮榜上有名。

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一條百花齊放、朝氣蓬勃的“一區兩帶四基地”現代都市農業發展之路正在星沙大地鋪展延伸。

茶農們埋首忙碌,指尖飛舞,一籃籃茶尖散發出絲絲清香。章帝攝

農村更美 繪就美麗生態宜居新圖景

錯落有致的房舍、乾淨整潔的道路、勤勞樸素的村民……走進美麗的塅港屋場,春華山村塅港組村民陳偉抱着剛從城區回來的外孫,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從春華山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女兒幾乎每天都帶着外孫從城區回鄉下住。”他說,“天天能抱到外孫,倍感幸福,真的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通過創建聯片、經驗聯學、規劃聯同、資源聯合、幹羣聯智的春華“五聯”共建美麗鄉村模式,春華山村從曾經有名的臭水溝華麗轉身爲“國家鄉村治理示範村”。春華山村的變化不是個例。開慧鎮制定“黨建+‘五零’”示範戶十個“一”、十個“無”評價標準,並結合紅色文化做好“內涵”升級,不僅房前有花園,屋後有菜圃,且“一個好人帶動一羣人,一羣好人溫暖一個小鎮”的溫暖局面正在這片紅土地生動上演……

去年9月6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公示,長沙縣青山鋪鎮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長沙縣春華鎮春華山村榮獲“國家鄉村治理示範村”稱號。多年來,全縣成功創建5個省級、32個市級、36個縣級美麗鄉村示範村,並獲評全省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

這些鄉村的變化是長沙縣集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長沙縣去年全年完成無害化廁所改造5400戶,新建農村公共廁所10座,實現農村旱廁全面清零、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行政村公共廁所全覆蓋。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多網融合”模式,完善農村垃圾收轉運處置體系,農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共鋪排“兩河七口”截污治污項目192個,對17個鎮(街道)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大力推進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和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了農村人口聚居區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全覆蓋。全域推進160個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打造了一批“宜居宜業宜遊”美麗鄉村典範。

春華鎮萬畝糧食生產基地裏,沉甸甸的稻穗層層搖曳,處處湧動着金色的稻浪,農民享受着豐收的喜悅。章帝攝

農民更富 集體經濟激活鄉村新動能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回望脫貧攻堅征程,長沙縣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4584戶12962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2個省定貧困村全部摘帽。去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長沙縣對口幫扶領導小組辦公室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這份成績單,繪就了星城大地全面小康最亮麗的底色,夯實了鄉村振興最堅實的基礎。而成績單的背後,是全縣人民共同努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的有力探索。

春華鎮春華山村塅港組72戶村民以股東身份,籌資72萬元成立長沙春渡水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集中流轉全組的山、塘、田共122畝,通過完善設施、舉辦系列活動,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旅遊飯”。

果園鎮新明村以“長沙有機谷”項目爲平臺,探索有機農業生產、加工、營銷全產業鏈融合以及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全縣推廣銷售平臺,培養鄉村主播、推行直播帶貨,加快助力集體經濟增收,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就已突破300萬元。

金井鎮湘豐村依託湘豐茶業集團,構建“村企共建共營”土地流轉模式,激活農村“人、地、錢”資源要素,做活茶產業發展文章,打造“一街帶五園”觀光旅遊體系,一三產業融合促農增效致富。年接待遊客量超3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長到130萬元,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的共贏局面。

爲壯大村集體經濟,激發農村內生動力,長沙縣着重盤活農村資產資源要素,出臺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十條措施》等相關政策。2021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07億元,經營性收入爲4547萬元。收入達到25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達到6萬元的村(社區)共計145個,完成率達100%。初步完成開慧鎮開慧村、錫福村,長龍街道湘峯村、茶塘村的村社分賬試點工作,對村級賬目規範管理進行了初步探索,且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獲評“2019中國改革年度案例”,入選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十年來,長沙縣鄉村振興腳步鏗鏘有力,鄉村面貌日新月異,“三農”發展力量磅礴,農業更加優質高效、農村更加美麗宜居、農民更加文明富裕。未來,長沙縣還將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基本建成”的要求,高起點全力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全面打造鄉村振興標杆區。

“非凡十年”大事記

2012年 袁隆平院士超級雜交水稻研究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2014年 長沙縣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15年 長沙縣農機工作獲湖南省七個“先進”。

2018年 長沙縣獲評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

2019年5月10日 長沙縣人民政府印發《長沙縣加快茶產業發展五年行動方案(2018—2022年)》。

2020年 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2021年2月25日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長沙縣對口幫扶領導小組辦公室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1年4月30日 在湖南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長沙縣農業農村局獲評湖南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1年5月8日 長沙縣鄉村振興局掛牌成立。

2021年9月20日至23日 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南主場活動在長沙縣成功舉辦,全國農業領域40名院士,13個省、自治區農業相關嘉賓及專家齊聚長沙縣。

2021年12月2日 長沙縣被國家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表彰爲“2021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

2022年 累計10位農業院士在長沙縣建立工作基地(工作平臺)14個,其中院士團隊工作室2個、創新中心1個、科技小院5個、研究基地6個。

見證者說

如今的仙人市村,美麗屋場建設好了,環境變好了,遊客也多了,村民還做起了餐館和農莊,足不出戶就能有收入,鄉村振興這條大路一定會越走越寬闊。

——黃興鎮仙人市村村民 鄒斌

這十年,我們以項目建設爲抓手,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狠抓糧食生產,夯實“國之大者”根基;以科技創新爲牽引,加快“四高”示範基地建設,發展院士農業,增強農業高質量發展動能;以品質提檔爲契機,全域推進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增強社會化服務能力,進一步推動農業主體集羣化、數字化發展,實現產業生態、管理智能、要素集約,積極探索集體經濟和農村居民收入“雙增收”新模式,全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十年來,長沙縣農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古老的鄉村煥發現代的魅力,讓困擾多年的“三農”問題就此破局。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廣大羣衆的殷切期盼正在變成現實。

——長沙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 石爭

數說發展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92.9億元上漲爲2021年的149.6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從53.2億元上漲爲106.6億元。

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從2012年的76.3%上漲爲2021年的82.8%。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5948元增長爲2021年的40781元。

2021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爲1.07億元,所有村(社區)實現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5萬元。

近十年播種糧食麪積穩定在110萬畝以上,總產保持在10億斤以上。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43.3萬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