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跨界玩家不斷!這個領域市場規模明年有望超150億元

現制咖啡行業近年來成爲投融資的熱門賽道。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8月,現制咖啡領域發生14起融資事件,按可統計口徑計融資金額達18.03億元。在披露具體金額的融資事件中,TIMS、Seesaw、咖啡之翼三個品牌融資過億元。

同時,瑞幸、Manner coffee、幸運咖等本土品牌也在近幾年快速崛起,在精品咖啡的浪潮中,咖啡本土化成主要趨勢,國內咖啡新品牌不斷湧現。

市場規模方面,美團《2022中國現制咖啡品類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5月1日,咖啡門店數量達到11.73萬家。咖啡市場的火熱也引得資本駐足,一些跨界投資咖啡的現象在近幾年悄然火熱起來,包括中國郵政、中石化同仁堂、萬達、李寧、特步等紛紛跨界入局咖啡賽道,全渠道營銷火熱,資本競爭加速洗牌。

市場規模或超150億元

美團《2022中國現制咖啡品類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現制咖啡行業市場規模達89.7億元,較2020年現制咖啡市場增加26.4億元,同比增長41.71%。

近幾年,中國現制咖啡行業市場規模佔咖啡行業總規模的比例也持續走高。前述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現制咖啡行業市場規模佔咖啡行業總規模的7.94%,預計2023年中國現制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57.9億元,佔咖啡行業總規模的比例進一步提升至8.74%。 

市場規模提升的背後是連鎖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其中以星巴克和瑞幸爲代表的連鎖巨頭以絕對的門店優勢持續領跑。根據瑞幸公衆號9月19日發佈的“一週新店”消息統計,瑞幸一週之內新開門店數達35家,平均4.8小時就有一家新店開張。據星巴克2022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至第二季度末,淨新開門店97家,其在中國的門店數達到5654家。

國內主要咖啡品牌也在加快連鎖化的步伐,其中以Manner、Seesaw、NOWWA爲代表的“新咖啡”們正加速擴張。今年3月,Manner咖啡宣佈新開173家門店,覆蓋上海、北京、深圳等10個城市,6月Manner咖啡再次宣佈50多家新店齊開。

有業內人士表示,消費餐飲行業近年來整體面臨較大壓力,但咖啡作爲其中的垂直領域卻逆勢增長,呈現出門店快跑、巨頭入局的態勢。

茶飲品牌扎堆進駐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我國新茶飲市場預計到2023年增速將下滑至20%左右。或許是爲了應對市場增速下降,網紅茶飲品牌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咖啡領域。

9月22日,據證監會披露,蜜雪冰城的A股上市申請已獲受理並正式預披露招股書。根據窄門餐眼數據統計,蜜雪冰城門店數量位居國內現製茶飲行業第一。

不僅在茶飲界業績亮眼,蜜雪冰城在咖啡賽道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幸運咖就是其全資子公司旗下的咖啡品牌。天眼查顯示,幸運咖於2017年9月22日成立。根據幸運咖微信公衆號信息,幸運咖門店於2020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加盟,截至目前,幸運咖門店數已超過1000家。

無獨有偶。9月1日,七分甜微信公衆號發文宣佈咖啡液補充裝全國上市,果咖新品入駐九月的“月月上新”。8月10日,茶顏悅色的獨立咖啡品牌“鴛央咖啡”位於長沙的5家門店開業,這意味着茶顏悅色正式進軍咖啡賽道。其實早在2020年,茶顏悅色就與咖啡品牌“三頓半”共同推出了聯名禮盒,並且在線下開設聯名店,推出相關聯名產品,爲其之後進軍現制咖啡佈局。

喜茶也盯上了咖啡。天眼查數據顯示,6月21日,喜茶關聯公司——鑿空飲料(珠海)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少數派咖啡項目,成爲持股約12%的股東。早在4月3日,喜茶就官宣進軍咖啡界,彼時門店菜單新增了“喜茶咖啡”系列。

與之類似,今年4月“書亦燒仙草”投資咖啡品牌DOC,5月“檸季”全資收購咖啡品牌RUU,茶飲界紛紛扎堆入局咖啡賽道。

跨界漸成趨勢

除了茶飲品牌入局咖啡領域,運動品牌也傳出跨界賣咖啡的消息。

9月13日,天眼查信息顯示,特步(中國)有限公司申請註冊3個“特咖啡”商標 ,以及 3個“XTEP COFFEE” 商標,國際分類爲30類方便食品、35類廣告銷售、43類餐飲住宿 ,當前商標狀態均爲註冊申請中。

今年5月,知名運動品牌李寧請註冊“寧咖啡”的商標。

年初,中國郵政的第一家“郵局咖啡”在廈門落地營業。2月,天津“狗不理包子”成立高樂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6月,時代商業首家自營咖啡館“TIMES·C CAFE”開門迎客。8月12日,猿輔導旗下子品牌Grid Coffee首店The Black Spot快閃亭在三里屯太古裏南區正式開業。

國信證券研報稱,國內咖啡行業發展興起僅幾十年,目前全口徑收入規模預計超千億元,並形成多元業態交融競爭的格局。目前,國內咖啡館一是從聚焦一線城市到二三線等滲透加速,連鎖化率進一步提升;二是店型更豐富,小型店、社區店日益突出;三是定位更豐富,平價定位較受追捧;四是口味更趨飲品化,奶咖風味興起,更接近中國人的口味,從而帶來咖啡賽道參與者差異化成長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