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航母,有兩件大事

23日新聞聯播一則報道的畫面中顯示,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甲板上停放着24架殲-15戰鬥機,這是公開報道中航母甲板上殲-15戰鬥機停放數量最多的一次。軍事專家認爲,這展示出遼寧艦入列十年以來,在不斷摸索中形成完整的戰鬥力和保障力,遼寧艦的實力足夠讓全國人民放心。

報道提到,前不久,渤海某海域滿載着殲-15艦載戰鬥機的遼寧艦破浪前行,數架戰機採用輪轉出動的方式分批次起飛,在空中完成戰鬥任務交接後循環着艦,實現了艦載戰鬥機出動和回收間隔時間、再次出動準備時間、同時放飛架次等多項突破。從報道畫面可以看出,航母甲板上井然有序地停放着殲-15戰鬥機,共有24架。

2012年9月25日,遼寧艦正式加入人民海軍序列,中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航母,中國邁入航母時代。

航母艦載機是航母戰鬥力的核心,如果沒有艦載機,一艘航母就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戰鬥機英雄試飛員戴明盟駕駛編號552的殲-15艦載戰鬥機首次實現艦基阻攔着艦。2013年5月10日,海軍首支艦載航空兵部隊正式組建。2018年,殲-15艦載戰鬥機突破了夜間起降技術,這意味着中國航母遼寧艦編隊初步具備形成全天候作戰的能力,這也使得我國成爲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艦載機夜間起降技術的國家。

十年來,遼寧艦每次亮相,軍迷都會通過公開畫面去關注其茁壯成長中的細微變化。這期間,最令軍迷驚歎的就是“遼寧艦甲板上的飛機又變多了”,從最早的一兩架,到5架、8架、13架,再到如今的24架,飛機數量的不斷增加,展示出航母編隊戰鬥力不斷提升。

另一組數據也展示出遼寧艦戰鬥力生成的速度,國內媒體22日的一篇報道提及:遼寧艦航空保障部門起飛系統區隊長張乃剛一直負責放飛殲-15艦載戰鬥機,10年放飛,他始終豪情滿懷:“從第1架殲-15戰機首飛,到第1000架次起降,我們用了5年;而第二個1000架次,我們只用了兩年半;突破第三個1000架次,時間還將大幅縮短。”

2016年12月,由遼寧艦及屬艦組成的中國航母編隊首次穿越宮古海峽出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隨後,遼寧艦編隊在南海某海域執行跨海區訓練和試驗任務,多批多架次殲-15艦載戰鬥機和多型艦載直升機從航母甲板上起飛昇空。

2022年5月上旬,日方連續10天公佈遼寧艦在沖繩以南海域全天候實施艦載機和直升機的起降訓練, 日方公佈數據顯示,遼寧艦在10天內艦載機和直升機起降已超過200架次,這是遼寧艦在西太海域開展訓練時間最長,艦載機起降架次最多的一次。值得強調的是,此次訓練在日本、美國等國跟蹤監視下進行,本身就展示出一種自信。

軍事專家張學峯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些數據直觀體現出我國艦載戰鬥機數量更多,能夠上艦的飛行員更多,以及艦載機飛行員培養體系的成熟,“同時,艦載機在航母上的運行經驗更豐富,保障能力更強,可以想象,在航母上甲板上部署一架兩架戰鬥機和部署二十幾架戰鬥機,操作流程的複雜程度和保障難度自然是不同的。”

軍事專家宋忠平同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遼寧艦是在不斷的摸索和試錯中逐步向前的,這同時也是經驗總結的過程,因此在初期各個專業的時間週期都會長一些,“在艦載戰鬥機訓練中也是如此,1000個架次所用的5年時間實質上是用來形成完整的培訓大綱,培訓流程,基礎夯紮實後,前行的腳步自然會加速。”

宋忠平也提及,這種加速和艦載機數量越來越多,飛行員數量越來越多密不可分,“這些數據體現出遼寧艦早已經形成戰鬥力和保障力。同時,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日趨完善,並不斷優化,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之上不斷進行實踐,不斷進行超前培訓,也同樣有利於航母戰鬥力和保障力不斷提升。”

2020年11月,海軍首批“生長模式”培養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通過航母資質認證,標誌着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生長培養鏈路全面貫通,標誌着“改裝模式”和“生長模式”雙軌並行培養全面走開,對航母體系作戰能力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宋忠平認爲,艦載戰鬥機人才兩種模式培養體系並行對飛行員培養質量和數量都有較大提升,“航空母艦上最關鍵的是兩類能力,一類就是水面艦艇管理能力,另一類是艦載機飛行員的培養能力,這兩者之間的高效合作是整個航母編隊包括管理人才梯隊建設的一個重要體現,同時也對中國航母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遼寧艦對於中國航母事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在於培養了大批人才,實現了人才等裝備,而不是裝備等人才,加速了新型航母戰鬥力生成。”

24架殲-15出現在遼寧艦甲板上並不是一個句號,僅是一個逗號。張學峯表示,未來我們不僅能看到航母上的戰鬥機數量繼續不斷增加,航母上的機型、機種也會越來越豐富,這會極大提高體系作戰能力和航母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使得防守更嚴密,進攻更犀利。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郭媛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