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目前,我部正組織相關單位,研究推進eSIM技術在平板電腦、便攜式計算機及智能手機設備上的應用,待條件成熟後擴大eSIM技術應用範圍。”9月15日,在網友詢問我國是否有eSIM手機卡推廣計劃的問題時,工信部在官網作出如上答覆。工信部方面表示,高度重視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堅持在確保用戶合法權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和推廣。

這番回覆也再度推高了輿論對於國內eSIM卡產業發展的聚焦熱度。此前9月8日,智能手機巨頭蘋果發佈了iPhone 14系列新品,其中美國版本將用eSIM代替SIM卡槽,成爲蘋果首次發佈僅支持eSIM的iPhone,這一調整,也令一向視蘋果爲技術趨勢風向標的國內消費電子產業鏈的高度關注。

公開信息顯示,eSIM 全稱嵌入式SIM(Embedded-SIM),與傳統SIM卡需要插拔不同,eSIM 直接嵌入在終端中,大大減少了設備上的卡片佔用空間,且可以通過無線遠程下載方式 (OTA)進行更新,因此從誕生之初起,eSIM卡就被視爲多終端連接和物聯網領域理想的身份識別硬件。

“目前eSIM卡主要還是用在物聯網終端上,但隨着蘋果發力,手機公司應該會加快跟進節奏,尤其是國內廠商。”Strategy Analytics無線運營商戰略高級分析師楊光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此前三大運營商都已開始投資部署 eSIM 相關業務,在工信部此次明確牽頭下,國內eSIM卡的普及有望得到快速推進。

運營商領銜發力

雖尚未在手機領域大規模應用,但eSIM其實在國內部署的時間由來已久。早在2017年,中國聯通便首次開始試點eSIM獨立號碼業務,次年2月,在獨家獲得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試點批覆後,中國聯通同年3月開始正式了此項業務的嘗試。

在回憶爲何由中國聯通來承擔國內eSIM卡初期落地的試點時,有運營商人士向記者透露,因爲中國聯通終端渠道業務在當年推廣得最好,由其來拓展市場符合商業規律,從結果看,eSIM其後也收到了不錯的反饋效果,爲隨後運營商大舉進軍eSIM市場鋪好了路石。

2018年12月,中國電信也正式入局,並在上海、廣州、深圳等七地開啓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2019年3月,中國聯通將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

“與現在一樣,eSIM在國內推廣初期基本上是圍繞可穿戴設備爲主,尤其是智能手錶。”C114通信網主編周桂軍向記者表示,早期運營商在引入eSIM卡時,意圖打開智能終端市場本身就是一大動力,而這一驅動因素,如今仍未過時。

周桂軍認爲,從應用佈局的方向來看,運營商的策略非常明晰,推廣eSIM的主要目的便是瞄準物聯網市場,以此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而這點從運營商隨後申請拓展物聯網eSIM應用的官方政策中能夠看出。

在2020年初發布關於中國聯通開展物聯網等領域 eSIM 技術應用服務的批覆後,同年10月,工信部發布批文,同意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開展物聯網等領域 eSIM 技術應用服務。工信部指出,爲適應互聯網行業應用加快從消費型向生產型轉變的需要,原則上同意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

楊光認爲,自此三大運營商正式確定了eSIM在國內的發展方向,也打開了eSIM的市場。而從目前的應用情況來看,物聯網涵蓋的範圍從廣義上包括手機和車聯網,而後二者正是目前eSIM最具潛力開拓的兩大市場。

記者注意到,在2021 年年底發佈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中,工信部也已明確提到,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邊緣計算、嵌入式 SIM 卡(eSIM)、先進計算和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應用,深化新技術新業務在垂直行業和領域的拓展。業內認爲,這將進一步加速eSIM卡在國內市場的普及。

手機端普及尚存多重挑戰

工信部方面的表態,給予eSIM卡進入智能手機釋放了更多積極的信號。但在業內看來,eSIM卡要進入手機,至少還存在多重挑戰。

記者從運營商處瞭解到,符合安全監管層面的要求是eSIM卡目前成爲手機標配的一大阻礙之一。“根據工信部的要求,目前手機個人開戶要求身份實名制,SIM卡在這一方面的技術非常成熟,突然換成eSIM卡,則會面臨一定的安全風險。”一位運營商人士向記者表示。

周桂軍表示,這也是長久以來運營商終端部門對於在手機側推行eSIM卡非常謹慎的原因。“像智能手錶、共享單車這類目前普遍使用eSIM卡的物聯網設備,入網標準還無法與普通SIM卡相比,因此如果手機廠商想要搭載eSIM卡,肯定還需要經受更多技術檢驗,以及監管部門的認可。”

華西證券分析師宋輝則在研報中指出,eSIM 手機端的核心挑戰是運營商互聯互通。對運營商而言,通過SIM卡實現了對用戶精確、牢固的管理,而eSIM可通過“空中寫卡”實現遠程配置,更可以批量開通、靈活變更籤約和變更運營商。用戶轉網門檻降低,運營商對於用戶控制力降低。 尤其目前作爲偏存量消費級市場,手機側的eSIM政策推進相較於物聯網應用,仍需產業鏈各方協同合作推進。

同時,研報指出,手機終端相對於物聯網連接設備,有着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涉及到證書統一、號碼及運營商對接、以及採用遠程下載空中傳輸時可能存在的網絡安全問題,仍需要運營商、終端廠商、APP 廠商、卡商、芯片商多方進一步開放合作,協同研究推進。

此外,據記者瞭解,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下屬的電信終端產業協會也正在制定相關的手機搭載eSIM的國內規範標準,而只有在其正式發佈後,手機eSIM卡纔有可能向商用更進一步。

楊光表示,在符合監管要求並通過審批前,手機eSIM卡無法得到太多市場的檢驗與反饋,因此產業上下游的推進速度也會相對緩慢,因此消費者要用上尚需等待一段時間。不過隨着巨頭們的入局,預計產業生態鏈的形成速度會加快。

世界移動通信協會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有 20%~35%的智能手機通過eSIM連接。2025年,中國也將成爲全球最大的eSIM智能手機市場,約佔全球eSIM智能手機連接數量的五分之一。

芯片產業鏈最先受益

手機eSIM卡市場的繁榮或許尚需時日,但eSIM的增長卻是穩定且可預期的。Counterpoint最新市場研報指出,得益於嵌入式技術提供的靈活性、成本效率、 安全性和其他衆多優勢,預計2021 年至 2030 年間將有超過 140 億臺 eSIM設備出貨,到 2030 年,eSIM將成爲所有蜂窩連接設備類別首選。

而市場拆解信息顯示,eSIM產業鏈上游主要爲CA認證機構、eSIM芯片廠商和終端芯片廠商,中游則包括eSIM平臺供應商、電信運營商、eSIM終端和模組廠商,而下游則是企業用戶和消費者。這也意味着,除運營商外,包含產業上游的芯片廠商與位居中游的芯片模組廠商成爲產業拉動效應的首要受益方。

記者從運營商終端方面的人士瞭解到,由於目前在物聯網設備與產品方案上進行單獨升級搭載eSIM的成本較高,在芯片模組上集成eSIM功能成爲市場主流選擇。包含移遠、SIMCOM、美格、廣和通在內的國內頭部蜂窩模組廠商都已推出eSIM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

對此,華西證券研報指出,與傳統SIM卡相比,eSIM的核心是引入遠程SIM 配置(RSP)平臺。同時,過去運營商掌控着SIM 卡的定製和發行,而現在一些終端客戶可以簡化與運營商對接的流程,甚至直接找到芯片廠商。

以國內eSIM芯片領頭廠商紫光國微爲例,基於佔有國內SIM市場近60%份額的優勢,其在eSIM業務近年來增勢明顯,旗下自主研發的超級eSIM芯成爲代表性的國產eSIM芯,並在2021年中標了中移物聯網7000萬顆eSIM晶圓採購大單。

“從功能和尺寸來看,eSIM本身便可視作一塊內嵌在終端設備裏的小型芯片。”楊光表示,這也決定eSIM的出貨將直接帶動其芯片製造廠商的規模。從這一角度觀察,eSIM芯片產業的勢頭纔剛開始。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