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9月22日下午,商務部舉行例行記者會,針對9月21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歐盟企業在華建議書2022/2023》,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珏婷表示,“今年1—8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384億美元,增長20.2%;其中,歐盟對華投資增長123.7%(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這充分表明,包括歐盟在內的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市場,希望繼續深化對華投資合作。我們注意到,建議書提出,希望歐盟繼續積極主動與中國互動,並反對經濟脫鉤。我們認爲,中歐互爲重要經貿夥伴,應堅持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推進務實合作。中歐經濟保持密切聯繫和良性互動符合雙方企業和人民的利益。中方願與歐方繼續加強經貿政策溝通,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支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共同爲全球經濟復甦作出積極貢獻。”此前,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顯示,從來源地看,韓國、德國、日本、英國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8.9%、30.3%、26.8%和17.2%(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這些高速增長的數字背後有着怎樣的內涵,又體現着哪些趨勢呢?

希望成爲中國發展故事的一部分

據德國《商報》9月21日報道,根據德國中央銀行數據,今年上半年德國對中國市場的直接投資達101億歐元,而去年同期爲62億歐元。這一數字也創造了德國投資中國的歷史新高。在對德國中央銀行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德國企業在2022年上半年進行的投資中,有一半以上是德國企業中國子公司利潤的再投資。而計劃在未來投資的企業還會有不少,比如德國的廉價超市巨頭奧樂齊,他們希望在中國增設數百家門店。

據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2022年歐洲企業在華商業信息調查》(以下簡稱“商業信息調查”)顯示,外資在中國“堅持到底”的回報是顯而易見的。中國擁有14億消費者市場,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先進的製造業集羣,近年來還擁有一個充分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歐洲企業認爲,儘管面臨諸多挑戰,成爲中國發展故事的一部分勢在必行。

中國英國商會的調查顯示,英國企業每5年進入中國市場的數量基本接近。這表明英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一直有穩定的經營、業績和源源不斷的機會。其中,在IT和電信行業,有75%的英國企業將中國列爲第一首選市場,在教育行業,有80%的企業將中國列爲前三大首選市場,醫療保健企業(69%)、零售和消費品企業(68%),以及酒店和旅遊觀光企業(68%)同樣將中國市場列入前三大首選市場。

今年7月底,中國日本商會發布的第13版《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22年白皮書》顯示,在華日資企業2021年度的業績有明顯恢復,不僅超出疫情爆發前的水平,還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白皮書援引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佈的最新版《亞洲、大洋洲日資企業實況調查》結果稱,在中國投資的日資企業中,對2021年度利潤的問題,回答“盈利”的企業佔72.2%,較2020年的數據增長8.7%。白皮書還稱,約有5成日資企業將在中國市場累計收益中的“絕大部分”或“一半左右”用作投資本金,用於增強在中國境內的生產和銷售等能力。

“不敢多說”的增長

在中國商務部發布1—8月外國對華統計數據之後,雖然韓國對華投資增幅位居第一,但是韓國媒體報道甚少。韓國《財經新聞》9月20日的報道稱,就在韓國對華貿易呈現30年來首次連續出現4個月逆差之際,韓國對華投資卻出現猛漲態勢,兩者形成鮮明對比。有專家分析認爲,今年第三、第四季度中國吸引外資還將持續增長,有可能保持10%以上的增速。

自2021年以來,中韓雙邊貿易和投資尤其在產業投資方面有所恢復,並有加快投資的意向。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1—5月份,中韓兩國貿易額達1522.6億美元,同比增長10.2%。《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生效,爲兩國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提供了更爲廣闊的空間。韓國企業加大對華投資最大的擔憂之一,就是美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和科技戰,擔心被“殃及池魚”。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本月發佈的《美國對華貿易管制的影響及對策》報告認爲,如果美國對華實施全面出口限制,那麼韓國全部產業的附加值可能減少1144億美元,美國的附加值損失將更大,達到1474億美元,受到的負面影響大於日本和中國臺灣。

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英國。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發表的題爲《英國爲何改變對華立場?》的文章作者湯姆·麥克塔格認爲,長期以來推動英國對華政策的理由正在重新確立,倫敦的一些人想知道,爲什麼不在涉及英國的核心國家利益時更加獨立?拜登政府已明確表示,美國短期內不會與英國達成貿易協議,此外,歐洲大陸也繼續奉行與中國接觸政策。中國的規模和財富意味着英國根本承擔不起不接觸中國的代價。

中國引導外資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中國不斷放寬外資准入限制,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條款從上海自貿試驗區190條縮減到目前全國31條、自貿試驗區27條。中國還打造了更多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平臺以助力對外資的制度性開放,建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230個國家級經濟開放區等國家級核心開放平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藍慶新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前中國外商投資持續向好,但也應該看到,仍存在一些影響外商投資預期和信心的因素,應穩妥施策引導外資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強外商投資企業服務保障,健全重點外資項目工作專班機制,加快推進項目簽約落地;二是優化外商投資導向,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製造業、高精尖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鼓勵外商到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投資,推動更加平衡協調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三是着力強化投資平臺作用,更好地發揮自由貿易港、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作用,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定,推動制度創新。”

與投資增長相伴的是外企人才本土化進程的提高。《商業信息調查》中顯示,過去5年裏,絕大多數歐洲在華公司的員工(從初級員工到董事會成員)部分本地化了。一位工程機械領域的德國企業高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一些中國團隊的話語權和獨立性越來越高,外企本土化進程成效顯著,經過疫情,一些外國人認爲,跨國出差反而是一種浪費和低效的工作方式。

【環球時報駐德國、韓國、英國、日本特派特約記者 青木 張靜 紀雙城 宋毅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高莘 陳子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