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河北新聞網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郝曉磊、溫永利、龐利鵬)初秋之夜,巍巍太行臂彎裏的河北臨城,燈火璀璨、流光溢彩。從124年前第一次以電爲動力開採煤礦起,電爲臨城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能源保障,照亮了太行山下的這座小城。

124年前,電的種子萌芽在臨城縣臨城煤礦。歷經百年風雨洗禮,電在這片古老的泜河大地上從無到有,從弱變強。莽莽太行,見證了電的發展與變遷。

電力驅動,礦業興盛

據臨城縣誌記載,1898年,爲提升臨城煤礦生產能力,臨城礦務局自備發電所安裝了裝機容量4.2千瓦、2000千瓦的發電機各兩臺,總容量4008.4千瓦,爲煤礦抽水等提供動力。這也是邢臺地區用電的開端。

晚清時期的臨城煤礦。圖片來源於網絡

臨城煤礦建於1897年,是晚清洋務派在直隸興建的第二個大型煤礦,也是中國近代七大煤礦之一。但那時,電僅供臨城煤礦生產使用,全縣其他地方依舊靠煤油燈照明。

1898年,中國與比利時嘗試合營直隸臨城煤礦,以失敗而告終。1903年,中比第二次合營直隸臨城煤礦。爲提高排水效率,臨城煤礦引進了比利時製造的、以電爲動力的離心泵,功率450馬力,每分鐘可排水6噸。同時,煤礦添置了蒸汽鍋爐和蒸汽機等動力設備,用於提升、通風等。煤礦還從國外購買了當時最新式的選煤機,每日能選煤2000噸。在電的驅動下,臨城煤礦實現了從手工開採向近代機械化開採的轉變,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1908年和1912年,臨城煤礦年產量分別達到8萬噸、25.7萬噸,位列全國煤礦產量第四、第五位。

此後,由於清政府腐敗及多年戰亂,1927年,臨城煤礦礦井被水淹沒。1943年,臨城煤礦被廢棄。電雖然未能推廣應用,卻在太行山區留下了印記。

電通到戶,促進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臨城依託資源優勢,繼續發展煤礦、鋼鐵等產業,電的種子再次發芽。

1958年,臨城縣鎮內鋼鐵廠從石家莊崗南水庫調來一臺75千瓦的發電機,年發電6.2萬千瓦時,供鎮內地區車站、機關、廠礦及部分農戶用電。爲解決電力供應問題,該縣村社、企業自行購置了多臺柴油發電機。與此同時,臨城縣建設了魏家輝、方腦等13個小型水電站。1977年,該縣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臨城水庫電站併網發電,裝機容量500千瓦。至1981年,由於水源不足,小水電站陸續停產。

臨城縣電網與邢臺電網聯網始於1964年。當年,爲提升煤礦開採效率,該縣在崗頭村北部新建一座35千伏變電站,主變壓器容量1000千伏安。今年81歲,曾參與崗頭變電站建設管理的張承志回憶,崗頭變電站和臨城縣供電所是同年建設的。在那個年代,沒有拖拉機、起重機等機械設備,建設者們早出晚歸,靠手拉肩扛,把電杆、導線、變壓器等運到工地,建成了臨城縣第一座35千伏變電站。

臨城縣第一座35千伏變電站:崗頭變電站

“建設場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那時就靠人海戰術,基坑靠人挖,電杆組立靠抱杆,放線靠人拽……站內的一杆一線都是我們扛來、背來的。變電站就像我的老朋友,熟悉得很。”說起昔日建設變電站的經歷,也曾參與施工的嶽黑旦十分感慨。

有了電,煤礦產業迅速發展,這又進一步增加了當地的用電需求。1967年,崗頭變電站主變壓器容量增至3200千伏安,在向煤礦供電的同時,還向周邊7個鄉58個村供電。但居民僅可使用低瓦數的燈泡照明。“當時家裏的用電設備只有燈泡,還不穩定,經常停電。”臨城縣黑城鄉祁村村民王佔峯迴憶。

可靠的電力是羣衆的期盼和發展的要求。改革開放後,臨城電力事業得到長足發展。1980年,該縣14個鄉181個村全部通了電。至1990年,該縣已擁有35千伏變電站5座,高壓線路639.5千米、低壓線路783.4千米;供電量8526.8萬千瓦時,較1966年增長了54倍。

農網改了,農家富了

2001年8月29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專題報道了臨城縣農網建設與改造的成果。

臨城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山區面積大,經濟底子薄,受資金限制,農村電網在1998年以前一直沒有開展系統性改造,線路設備老化,輸電過程中電量損耗較大,線路跳閘時有發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1998年11月至2000年4月,臨城縣實施了第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

1999年,現場施工人員在臨城縣山區進行架線施工。

施工地點大多在山區,施工條件艱苦,改造難度大。臨城縣農網改造工程山區負責人趙建發回憶,通往施工地點的路坡陡道彎,車輛上不去,施工人員只能揹着導線、金具等物資進村施工。在一年半的時間裏,施工人員起早貪黑,終於完成了全縣的農網改造任務,讓村民們用上了放心電、可靠電。

農網改造後,昔日困擾村民的低電壓等問題得到解決,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祁村原黨支部書記張煥朝回憶,農網改造前,祁村共有3臺變壓器,線路老化較爲嚴重,低壓線路的電壓只有180伏。改造後,變壓器增加至5臺,線路升壓至220伏,電價也從改造前的每千瓦時0.9元降至0.585元。此後不到一年,村裏新建了5家小型加工廠、6個商業點,打了3眼機井,祁村照明用電量由改造前的平均每月8000千瓦時增至平均每月12303千瓦時。

1999年,現場施工人員在農網改造現場進行立杆作業。

“農網改造前,把穩壓器調到最大擋,電視才能勉強看。改造後,電壓穩了,家裏增加了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電燈更亮了,電視畫面清晰了,電風扇也轉得動了……真是太好了!”祁村村民張喜山回憶。

農網改造讓農村居民實現了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的轉變,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據統計,2001年上半年,臨城縣全縣用電量、農業用電量分別比2000年上半年增長了21.24%、32.44%。

臨城縣220千伏變電站外景

進入新時代,臨城電力事業再次實現質的飛躍,目前已建成涵蓋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多電壓等級的堅強電網。臨城縣於2019年5月正式退出國家級貧困縣的行列,電力持續爲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

太行山臂彎裏的臨城縣夜景。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