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長春日報

農民載歌載舞喜慶豐收節。 趙濱 攝

本報記者 張欣禹 梁 闖

豐收,是從哪裏開始的?豐收從一張張笑臉開始,從一滴滴汗水開始,從日復一日的耕耘開始,從充滿希望的每一天開始。

當一穗穗飽滿的玉米、一顆顆壓彎枝頭的果實映入眼簾;當一片片黃澄澄、一串串金燦燦醉人心田……9月23日,秋分之時,我們迎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一天,以“慶豐收、迎盛會”爲主題的2022長春市“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長春新區西營城街道石人溝村火熱舉行,廣闊的田野間一派忙碌的收穫景象。

豐收的季節托起“三農”的希望。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三農”工作重心已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如今,每一年的農民豐收節,都是對鄉村振興成果的檢驗,也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助力。我們欣喜地看到,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領頭雁”活躍在黑土地,“長字號”農產品強勢出擊,農業優勢區建設步履強勁,我市的農民豐收節正從一份寄託、一個象徵,成長爲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更成爲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收穫之際看農業——

秋收“開鐮” 黑土藏技

“農民兄弟們,開鐮嘍!”23日,在西營城街道石人溝村的示範田裏,5臺自走式水稻收割機排成隊,在金色稻海里轟鳴。機身後,收割的稻穀整齊排列,柔軟黢黑的沃土展現在眼前。

田邊,來參加開鐮儀式的農民開起了“會”,討論着自家地裏這一年的變化。從育苗、插秧、管理再到收穫,學來的新農技、應用的新農機,在這一刻有了最好的印證。

“今年我們也用上稻草還田技術。”來自公主嶺市華興農民互助社的吳中興說,用現代化農機配合新技術確實不一樣,一次性完成切土、碎土、埋草、壓草、覆土等多項作業,稻草和泥土翻漿在一起,生成天然的綠色肥料。

隨着開鐮儀式結束,農民們四散開來,有的進地看土壤,有的拾起稻稈研究稻粒,有的被農機吸引,詳細瞭解農機信息。

農民豐收節現場,還舉辦了特色農產品展、鄉村振興圖片展、農產品網紅直播、普法宣傳、文藝演出等活動,充分展示了長春農業發展豐碩成果、鄉村振興取得巨大成就,提升廣大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收穫之際看農人——

典型帶動 守住根基

喜看豐收,共奔致富路,離不開熱愛黑土地的新農人的不懈耕耘。農民豐收節上,全市“十佳農民”評選結果出爐,吳中興、鄒存耀、尹維新、劉帥等10位農民榮膺長春“十佳農民”稱號。他們將發揮農業帶頭人作用,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貢獻力量。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來自長春新區佔軍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的呂戰軍,經營着500餘公頃土地,結合土地流轉、託管和機械化作業,帶領合作社50多戶農民打贏了“翻身仗”。“從過去年收入勉強過萬,到兩年收入翻了一倍,合作社的20臺套大型農機,爲農民帶來了更多收入。”呂戰軍說,合作社採用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使糧食產量提高了10%。

“十佳農民”是現代農業的實踐者。來自榆樹市八號鎮的劉臣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研發的保護性耕作條耕機,得到了農業部門與廣大農民的認可,將數百戶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使秸稈還田闖出一片新天地。

“最初(研發農機)也不是爲了獲獎,就是想着解決農業生產問題,把黑土地種好。”劉臣說,合作社今年規模化經營680餘公頃土地,全部應用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秸稈不用挪、不用燒,秸稈還田讓糧食穩產增產、耕地質量提升。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在我市廣闊的黑土地上,和呂戰軍、劉臣一樣的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湧現,使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量質提升,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斷增強,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等問題,爲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積蓄力量。

收穫之際看農忙——

多措並舉 做足準備

秋收在即,今年受強降雨影響,部分農田出現漬澇。如何搞好今年的秋收,成爲我市農民關心的問題。

“我市將及時下發指導意見,提倡適時晚收,縮短收穫期,做到顆粒歸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現場爲農民答疑解惑。農業部門建議,各地目前應抓緊秋收機械檢修,做到應檢盡檢,做好農機改裝,組織農機跨區作業,最大限度擴大機收面積。對於糧食儲存,應做好倉儲設施準備,防止倉儲過程中發生黴變。減少地趴糧,降低糧食損耗,防止出現黴變。

秋收期間,我市各級農業部門將靠前指揮,組織技術推廣人員深入秋收生產一線,提早落實好保護性耕作推廣任務,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同時,加強秋季農機田間和庭院作業的安全生產,確保秋收生產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