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9月最暖的电影,为什么是《妈妈!》

当一位母亲决定直视遗忘

《妈妈!》剧照

这周三的微博热搜榜上,话题“请不要再美化阿尔茨海默症”刷屏了一天,这天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虽然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一,并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第五大疾病,然而,国内很多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就诊率和治疗率都不高。

与此同时的全国影院里,有一部以阿尔茨海默病为题材,在杭州拍摄的浙产亲情电影《妈妈!》正在热映。影片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真实呈现,伴随病症而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痛苦,以及触及到的老年照护等现实议题,让这部电影成为当下院线市场中一部颇具人文气质的佳作。豆瓣评分7.4分,票房近6500万元,对于体量不大的文艺片来说,成绩实属不易。

吴彦姝饰演的妈妈照顾着65岁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奚美娟,陷于记忆之困的女儿对“陌生”的妈妈道出心中隐痛往事……为何选用阿尔茨海默病这一题材?为什么在杭州拍摄了全部镜头?回到杭州与影迷交流的导演杨荔钠接受了《钱江晚报》记者专访,透露了自己关注这一病症的缘由,以及与吴彦姝、奚美娟两位艺术家演员的合作经历。

母女俩都是退休教授

为致敬一代知识分子

《妈妈!》是杨荔钠继《春梦》《春潮》之后导演的女性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部电影原名《春歌》。

她表示,第三部有好几个文案,但最终选择了这一部,是因为它更让人魂牵梦绕。

“ 《春潮》和《妈妈!》,虽然讲的都是母女关系,但是完全不一样的母女关系。《妈妈!》中的这对母女,她们爱着对方,她们成全着对方,她们一直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着对方,是人到晚年一个关于生命终极的探讨。所以作为第三部,我认为是合适的。”

《妈妈!》选择在杭州拍摄,杨荔钠看中的是杭州的气质与电影非常相符。

“杭州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我去年来参加西湖纪录片大会(当)评审。朋友陪我去看浙大的教授老师,去跟他们见面,走过的一些地方和我剧本里的场景契合度非常高……我当时就想,这个故事不能去往别的地方,它只属于杭州。杭州的水,杭州的柔,杭州的韧性,这些也都是属于(这对)母女的、这部电影的特质。”

《妈妈!》中,母女两人都是大学的退休教授。主场景母女俩的家,是在浙大华家池校区的教授楼拍的。导演还去西溪路杭大新村取了景,展现了浙大的人文气质。

“我设定的她(妈妈)是1930年左右出生的。那一代知识分子,对这个社会有承担,对这个国家有爱……我之所以想拍这一代人,也是向这一代知识分子致敬。他们曾经像灯塔一样照亮过这个世界,年轻的一代也是沿着他们的步伐走过来的。”

病人被夺走所有记忆

唯一剩下的是爱

电影上映后,有观众表示,“看过电影,才第一次认识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样性。原本对它的认知太肤浅了,只以为会忘事而已。”

“这个病目前在中国的发病率很高,这是一个有社会探讨意义的题材。”杨荔钠说,拍摄前,自己看了很多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纪录片,接触了很多阿尔茨海默病人及家属,“在我看来,阿尔兹海默病人是有悲剧性的。这个病最触动我的是,我不认识你了,但我依然爱你。”

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为“最漫长的告别”,当患者的一切记忆和理智被疾病夺走,但是“爱还存在”,虽然附着在爱上的所有记忆都消失了,但病人依然不会忘记在时光的闪回里继续爱你。“爱,是病人剩下的唯一的东西。”

而《妈妈!》的故事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85岁的母亲照顾65岁的得病女儿。其实,年纪越大越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

杨荔钠觉得,故事设定为女儿得病,女儿发病,可以让这对母女关系的戏剧化,对剧情有进一步的推动性。

电影里,“女儿”奚美娟将阿尔茨海默病人从患病初期,到中期,到后期整个发病过程,演绎得细腻真实。

对奚美娟的表演,杨荔钠赞不绝口,“奚老师的表演非常厉害,非常不简单。在发病的各个时期,她都有很细腻的变化,很微小的处理,很克制的情感,被她埋藏得很深……我跟奚老师有一个共识,就是饰演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要演出她(他)的常态,这种常态可能不是那么激烈,该收的时候收,她(他)其实更像一个我们身边的人。”

观众的观影评论中,有患者家属称,从影片中获得了对抗遗忘的力量,“我的爸爸就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从这部电影中,我学会了怎么面对我和爸爸的将来。”

杨荔钠在拍摄前,对阿尔兹海默病家属做过深入的调研。

“我觉得那些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家属,他们的身心也是备受摧残。病人的记忆力一天天在减退,发病很快,有的人可能才过了三五年,就完全失控。对一个家庭来说,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遗忘带来的生活波折,性情大变,伴随着痛苦、折磨……我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团体、社区服务能介入到病患家庭中帮助他们,希望全社会能更多地关注到这些小家的悲欢。”

这是一首生命之歌

献给母亲的歌

《妈妈!》看哭了很多观众,吴彦姝、奚美娟两位国家一级演员奉献了精湛的演技。电影里,在生命最后阶段,母女直面疾病和衰老,相互扶持的亲情更是感人至深。

“(《妈妈!》)跟所有的阿尔茨海默病电影一样,包括《依然爱丽丝》《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都是你怎样我都爱你,我没有抛弃你,尽管你离我越来越远,尽管我和你变得越来越陌生,但是请你放心,我还在。我想这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在这部电影里面也一样。这部电影,它真的是一首生命之歌,是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在电影里,得知女儿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原本有点小任性的妈妈瞬间变得强大起来,开始照顾女儿。

“一旦生活面临考验,母亲就会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变得无所畏惧。她甚至会说,为什么这个病不是让我得,我可以替你生病,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妈妈!》对生命终极的哲学思考,同样引发深思。

“电影不仅仅是在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同时也在探讨人的生老病死,关于人类生命的终极问题。我想,每个人在到达人生终点站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好好活着,活到最后一刻仍是健健康康。显然,剧中的母女俩不是,她们靠自己的意志力,靠顽强的生命力渡过这个难关,体验着这个过程中的各种滋味。”

《妈妈!》的结尾,母女两人来到海边,女儿已处于患病重度期,几近失去行动能力,而她在妈妈的鼓励下,仍然奋力从轮椅上起身,摇摇晃晃朝着妈妈走去,仿佛变回蹒跚学步的孩童。妈妈始终展开双臂,在不远的前方守候。已经步入生命终章的母女二人,好似回到了生命的最初阶段,重新做了一遍母女。

“她们的去向是海边,在大海的怀抱下,在夕阳的斜照下……很美。电影最后触及探讨了一个生命的终极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又去向哪里。”

这是电影的结尾部分。杨荔钠对结尾拍摄过程中,吴彦姝、奚美娟两位主演的职业素养赞叹不已,“她们太敬业了,这是老艺术家的风范。”

“两位老师其实都怕冷,尤其是奚老师,我当时就跟造型指导说要做好防护。拍摄时,不是夏天,海水是有点凉的。但到了现场,准备好的防护完全没有用,两位老师光着小腿穿着鞋一步步走到海水里,那一条应该是一条过……”

“在海边的那一段,两位老师可以即兴发挥肢体动作,那是演员的二度创作。我记得小余老师的摄影机一直在盯着她们在水中的倒影,我当时就盯着小余老师的机器,海浪裹着沙子一浪一浪地拍过来,拍在她们的倒影上,这时夕阳也慢慢地变冷了。我知道也该喊停机了。那一刻很美,一直都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本报记者 陆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