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雲南日報

在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整董鎮,趙珍是家喻戶曉的致富帶頭人,她還有個特別的身份——西雙版納老州長召存信的侄孫女。趙珍一直在家鄉守護着召存信故居,傳承和弘揚召存信的崇高精神。“爺爺教育我們,只要把各族羣衆攏在一起,事情就能做好做成。”趙珍經常到村裏、鎮裏給黨員羣衆講述召存信的事蹟。她說,召存信給家裏留下一條家規,不管是什麼民族的羣衆來到家裏,一定要留人家喫了飯再走,各族羣衆都是團結和睦的一家人。

整董居住着傣、哈尼、瑤、彝等11個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趙珍的家成了各族羣衆的“會客廳”。大家不僅來參觀學習召存信的事蹟,還一起攜手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在趙珍家的吊腳樓一樓,擺放着各種茶葉產品和不同民族的織錦手工藝品,以合作社形式帶動周邊村組各族羣衆開發豐富多樣的旅遊商品,遠銷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

“村裏有3個瑤族寨子的茶葉品質很好,但是加工技術欠缺,我們就到村裏收購鮮葉,開展加工技術培訓。如今,瑤族村寨的茶葉收入十分可觀。”趙珍說,每年合作社都要到整董村的中曼箐等瑤族村寨收購2噸左右的鮮茶葉,1公斤鮮茶葉的收購價在60元左右,有效帶動了瑤族村寨種茶製茶增收。

今年,趙珍計劃再成立一個民族手工藝產品加工合作社,挖掘不同民族文化元素,創新開發民族服飾、茶席、挎包等手工藝產品。目前,她在整董村佈置了7臺手工織布機,還在周邊哈尼族寨子、瑤族寨子開展手工織錦培訓交流,20餘戶不同民族的羣衆成了手工織錦專業戶。“就在上個月,有客戶訂了20多個瑤族特色包包,還有客戶需要200多牀哈尼族特色布藝,瑤族、哈尼族的姐妹們一起在趕製訂單。”趙珍說,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今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整董鎮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依託資源優勢,在陣地培育、典型引領、活動牽引等方面持續發力,2016年建起了“江城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召存信民族團結楷模展示館,大力宣傳召存信民族團結先進事蹟,紮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民族團結傳統深入人心。

民族文化濃郁,傳統村落保護完好,這是整董鎮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寶貴資源。爲滿足各族羣衆住房條件需求,保護好傳統民居,整董鎮充分挖掘和梳理古村落個性和邊地文化,通過創新轉化,升級文旅形態,逐步促進村落持續完整發展,提升村民人居環境,7個傳統村落做好風貌保護的同時實現宜居宜業,鄉村發展拓展新業態,各民族團結之花開得更加豔麗。

整董鎮曼灘村民小組就是其中一個傳統村落,從遠處望去,一棟棟木屋瓦面的特色民居,與村前的阡陌稻田勾勒出一幅田園畫卷。村寨中乾淨整潔,石板路兩旁芭蕉翠綠,豬圈、牛圈全部搬到了村旁的集中養殖小區,村莊環境宜居舒適,別具民族風情。

“民居提升改造中,爲了保留傳統的民族建築風貌,除了政府補助資金外,每戶村民都增加了建設成本,大家都希望能把村寨特色保留住。”曼灘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趙雲梅說,全村110戶人家互幫互助,一戶不落地實現原有房屋建築風貌統一,大家還全力支持村莊公共設施建設,無償讓出自家土地,用於村莊道路、活動場所建設等。村莊環境變美了,民族特色也留住了。

以文化發展聚民心,整董鎮積極推進鄉村特色旅遊小鎮建設,成功創建2個民族團結示範村、2個民族特色村,曼灘村榮獲全國十佳魅力鄉村稱號,曼賀村成功申報爲首批國家級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力度,各民族攜手奮進,共同繁榮發展。

本報記者 沈浩

團結心語

在產業發展、增收致富中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整董鎮圍繞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目標,注重發展民族經濟,拓寬各族羣衆增收渠道,進一步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物質基礎。依託熱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茶葉、雪茄煙、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各族羣衆增收渠道不斷拓寬,收入逐年增加,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高。

記者感悟

整董鎮在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好民族團結優良傳統的同時,着力改善各族羣衆生產生活條件,發展好民族地區經濟,讓傳統村落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本報記者 沈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