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青網

今天(25日)是國際聾人日,今年的主題是“享科技紅利,奔美好生活”,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有聽力殘疾人超過2054萬人,並且每年至少有2萬名左右的新生兒罹患聽力障礙。

人工耳蝸是治療重度耳聾的重要方法。聽力有“用進廢退”的特性,所以對於重度耳聾患者來說盡早佩戴助聽器,有助於延緩聽力損失的進程。

記者從中國聾人協會了解到,將在全國範圍內繼續開展耳聾基因篩查殘疾預防活動、成年聽障人士救助康復項目及就業諮詢指導服務,鼓勵相關機構和企業加大人工耳蝸、語音轉文字等相關輔具的研發力度,爲聽障人士的信息無障礙環境保駕護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預防耳聾呢?

日常生活中,應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特別是嬰幼兒內耳發育不完善,易受藥物影響,更要多加註意。不能使用過硬的工具如小木棒、髮卡等掏耳朵,以防損傷耳道皮膚或鼓膜,造成感染而影響聽力。掏耳朵頻次也不宜過勤,一個月2—3次即可。積極治療感冒、鼻炎、鼻竇炎等疾病,因爲這些疾病會影響鼻部通氣,容易使鼻涕中的病菌進入耳腔,引發中耳炎,影響聽力。

過度疲勞,高度緊張,耳朵血管收縮導致缺血缺氧,導致突發性耳聾;長期遭受噪聲影響,也可導致耳聾。國家職業標準規定,在85分貝的噪聲中暴露不能超過8小時,而很多手機、MP3播放器的音頻輸出最大功率在115分貝左右,使用時如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聽力損失。

(央視新聞)

相關文章